篡宋灭元无弹窗 正文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朝拜(四)
全玖一怔,从来没有一个女子敢对她这样讲话,但她并未觉得南必唐突,反而喜欢南必的坦率,遂柔声笑道:“南必皇后说得对,哀家是有些看不大清楚。.org所以过一会儿请各位贵人到后宫一叙,也好彼此相识。”南必听着全玖柔和安详的声音,十分喜欢,对全玖颇为好奇。
谢道清笑道:“殿中哀家已备妥了些椅子,有请各位贵人坐下说话。”
陈保合马上带着几名内侍将椅子从角落里搬了过来,蒙古所有的皇族都有了一个座位,完泽等三位公主也不例外。
谢道清又道:“大都督远征凯旋,劳苦功高,赐座。”
陈保合亲自搬过一把软椅,备极殷勤,请程越落座。坐着上朝,是罕见的殊荣,一来程越的功劳着实太大,二来蒙古人都坐下,怎么可以单独让程越站着?要知道,他的三位公主妻妾可都有座位。
程越也明白自己必须坐,于是没有推辞,谢恩之后坐到了前头。
蒙古贵族坐到旁边,后面便露出了程越手下的文武大臣,以尹榖、李庭芝等人为首,一齐上前拜见。
这些重臣不管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谢道清眼见贤能的臣子充斥朝中,心中大喜,每人都勉励了几句,对程越提拔上来的赵孟頫、昝万寿等人更是多有关怀。惟独杨林这个人不在,谢道清是清楚原因的,问也不问。
各部尚书、侍郎等高官,除程党之外,心里无不五味杂陈。过些日子之后,他们的官位极可能就会被面前这些人替换掉,否则要他们回来做什么?唉,听天由命吧。
程越呈上一份封赏的清单,无论是官职还是财物,程越都已经替朝廷兑现了,谢道清只需在上面加盖玉玺确认即可。至于苏州的官员升职一事,不方便马上定,要回去再起一封奏折专奏。
大宋文武退到一旁,后面立即涌上十三名大将——十三太保中的十位、也烈拔都儿父子和洪茶丘。其中只有洪茶丘没有参与过对大宋的南征,其余十二人,皆是令南宋闻风丧胆的猛将,被他们歼灭的南宋军队数以十万计!
十三名大将以也烈拔都儿为首,一齐向两位圣人和赵显行礼,再一一报上姓名。谢道清与全玖只觉得心中阵阵恐慌,陡然想起无数奏折中的战报,而这些杀人不眨眼、动辄屠城的大将,就在自己面前!如果不是程越坐在眼皮底下,她们两个弱女子,真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他们说话!
谢道清深吸一口气,好在有珠帘挡在面前,真金等人看不到她的不安,勉强一笑,道:“各位将军南下辛苦了,此次随大都督南征,定能旗开得胜,横扫南方诸国。”
张弘范恭声道:“臣等一切听从大都督的军令,谢圣人赐福。”
谢道清见张弘范颇有儒将之风,持礼也周正,心中暗赞:蒙元能有今日,果非侥幸。
谢道清又与其他大将说了几句话,人人对答如流,毫无骄横之色,不愧为名将。而一头栗色头发,眼睛近乎蓝色的也烈拔都儿、玉哇失父子,则让谢道清格外多看了几眼。
全玖见游显在里面显得比较老迈,关切地问道:“游老将军今年贵庚?”
游显大声道:“末将再有三年,即为古稀。”
全玖吃了一惊,道:“游老将军,南征路途遥远,艰苦异常,游老将军何必还要再去呢?”
游显摇头道:“多谢圣人关怀,但末将深受大都督器重,这次东征回来,末将的两名犬子也多蒙大都督提携,知遇之恩,将以残躯报之!”
谢道清问程越道:“大都督,游老将军的两位公子现在何处?任何官职?”
程越笑着指了指十三名大将背后的众多元朝官员,道:“就在其中,臣都给带来了。”
程越一挥手,十三名大将退到一旁,三十二名年轻的元朝官员在不忽木的带领下,上前行礼。
谢道清一看便知三十二人皆属博学干练之辈,心中不由感叹,忽必烈武功之余,并没有忽略文治啊!朝中能找出这许多年轻的才俊,即为明证。
谢道清问道:“不知哪位是不忽木?”
不忽木站在最前方,闻言上前一步,道:“臣在。”
谢道清上下打量了几眼,见不忽木年轻沉稳,斯文之中,虎虎而有生气,颇有程越的风范,不禁赞道:“大都督常常在哀家面前提起你,说你是大元后进之中的佼佼者,文武皆能,明理通达,在大宋也是出类拔萃的。此番到临安来,学习之余,如能对政事有所补益,当尽力而为。”
不忽木心中一阵感动,长施一礼,道:“臣必竭尽忠诚。”
谢道清喜欢文官,这三十二人又是整个大元挑选出来的精英,说起话来都能对答如流,很得谢道清赞赏。三十二人中,不仅有游显的两个儿子,还有张弘范等人之子,忽必烈想得也很周全。
谢道清高兴之余,每人赠了一部官藏《诗经》,算作见面礼,三十二人一齐拜谢,心里都大感兴奋,这还是他们头一次得到这种赏赐,南宋果然是书香之所。忽必烈用儒生但并不重视儒学,自然不会赏赐这种经典给他们。
宋元的大臣们都退到旁边后,殿中宽敞了少许。恒仁、久仁、世仁、熙仁、惟康等日本皇族及日本降将上前朝拜。他们与宋元的大臣不同,首次朝拜必须行大礼,于是全部匍匐在地,男女皆同,已被程越收房的讃岐局、乡子等也属降人,概莫能外。
看到被征服的日本皇族大臣跪满大庆殿,大宋满朝上下,此时的心情畅快至极!大宋立国几百年,除了太祖时灭掉几个国家实现了南北一统,后来便每下愈况,再也没有值得称道的灭国之功了,更不要提将一个远悬海外的大国并入领土。也就是说,眼前这番景象,太祖后几百年来是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