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国无弹窗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吴远他们这才明白,原来姜田不是怀疑冀王要屯兵造反,而是将其解读成了替老部下博取军功,俩人在心里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只要不牵扯进皇家的内部矛盾就好,想想也对,冀王怎么会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么敏感的事情。他俩刚一放松,却又听姜田继续说到:“其实陛下早就料到会有人眼馋军功,谁要是打这个主意,可就打错了算盘!”
这俩人一听又是一个激灵,怎么今天刺激神经的事就这么多,看来这军@改的水比政@改的还深,饶是这俩人见多识广,此刻后背也是直冒冷汗。
姜田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情,看了看时辰说:“这一天都陪着冀王视察了,一点正事都没做,你们就流下来吃个晚饭吧。”
刘宝铠连忙拒绝:“我回家还没去看望奶奶呢,今天就不打扰先生了,省得老太太念叨。”
吴远一听也赶紧顺坡下驴:“家母也叮嘱我说,一定要替她拜望一下老太君,我也和你同去。”
眼看着这俩人都走了,姜田只觉得好笑,心想这就吓到了?还以为这俩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这个世界上要论对纯火器部队的了解,金銮殿上的张韬是第一,第二名不是哪个军队的将领,而是负责军工生产的姜田。
一支军队的装备越是先进,就越是依赖后勤保障,没有弹药的新军,连普通的步兵都不如,那些万里挑一的新军将领们,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什么封狼居胥啊!北边已经没有太重要的敌人让他们打了,最多在夏天来次武装大游行。
可是那些在背后耍心眼的恐怕就要有麻烦了,就算他张乾真的要囤积军火、拉拢旧部、意图谋反,可新军与旧军队的最大不同就是兵不为将私有,到时候看你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无论是姜田还是吴远,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沙场征战了这么多年的张乾,岂能是个政治白痴?他一回京就跑到皇宫里向亲哥哥告了一状,做出一副神情激愤的样子,控诉姜田不仅贪图钱财,还不懂装懂的乱送物资,摆足了一个不懂装懂瞎指挥的王爷做派。听得张韬是哭笑不得,只能夸奖了自己弟弟两句,算是知道了此事。
至于用宝贵的无烟@火@药做笔杆这件事,张韬其实也有些肉疼,可一想到现有的产能,也无法对战争起到太大的作用。只能先由着姜田去折腾了,毕竟民用品换来的钱,最后还是要反哺军工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了,一定要卖的出去才能换来钱,而蘸水笔和传统的毛笔使用起来完全的不同,怎么能让社会接受新的产品呢?
除了外贸之外,姜田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在新式教育中引入新的书写习惯,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所以才被张乾惦记着,只是普及的时间会很长,另一个办法就是迎合市场,做一些大众能马上接受的产品。
介于传统毛笔与蘸水笔之间的产品姜田也生产出来了,得益于后世文具产业的高度发达,不用冥思苦想就试制了一款钢笔式的毛笔,此笔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储墨系统。
众所周知和后世的钢笔一样,塑料和橡胶是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塑料还好说,实在不行还可以用木材和黄铜代替部分塑料件,但是橡胶是真的没有替代品。
做为穿越皇帝,张韬早就开始布局橡胶的移植,可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最适合种植橡胶的领土在开发程度不高的海南,光是成规模的种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姜田的笔是没有墨囊的,为了保证储墨,他采用了后世玩彩墨的人经常用的一种方法——笔杆储墨!
好在赛璐珞的可塑性很不错,辅以油脂密封之后达到了实用要求,可是他又发现了一个令人很尴尬的现实,这种设计加墨麻烦不说,现阶段造价还高的离谱,用料繁多的后果就是制造同样困难。
可以说除了少数有钱人会买来玩玩之外,根本不具有普及的价值,反倒是搭配传统毛笔和蘸水笔的玻璃墨水瓶,才是当前使用环境中的万金油。
这就是姜田只展示了蘸水笔的原因,超出时代太多不利于普及的东西,只能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少量生产赚点傻子的钱就行了,比如他给张韬造了一支笔杆错金描龙的钢笔,因为加工水平的原因,字迹粗细在一毫米左右,放在后世只能算是特殊用途的艺术笔头,可就这都让皇帝陛下高兴的不行。
安排好工厂现有的生产计划之后,订购的教具和教材也有了着落,姜田终于能将培养人才的计划付诸实施了,于是原先的官学门前告示牌上,张贴出了最新的布告。
许多原本就关心考试消息的人,第一时间就将官学开设两个考前辅导班的消息散播了出去,这两个班一个是为童生们准备的乡试考前突击班,另一个则是为秀才们准备的国考考前强化班。
布告上关于这两个培训班的名字虽然没有这么搞笑,但基本的意思大家还是明白的,并且原本在农历八月的秋闱之后再过一个月就进行国考,时间比较紧迫,这就意味着刚刚考中的秀才们有可能无法参加国考。
不过学生中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们很多人并不在乎所谓的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最后却跑到衙门里当个小吏,那还不如死了的好。
姜田对这个想法是很清楚的,培训班也许会来很多人,但考试时很有可能会冷场,他对此倒不是很担心,这些人无非是还惦记着上京参加会试,想着一朝金榜题名能直接做官。
于是衙门口有贴出了一张告示,这回不是别的内容,而是公示出了明年开始执行的公务员待遇及升迁标准。
这张告示一出,可就让许多寒门学子心中长了草,不为别的,就冲着每年递增的工龄工资和各种福利补贴,就已经够让人眼红的了,更别提搞事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新官职可异地升迁。也就是说,在这里通过新体系爬上来的官员,是国家承认的正式编制,将来可以到别的地方当官!
这其实和现有的科举体系中,举人通过补缺当个佐贰官熬资历往上升是一样的,只是谁也没想到在改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姜田就敢把这话说出来。
一时间各种走访串联在私底下好不热闹,无论是秀才还是举人,都在谈论这件事的可能性,如果当真如此,那就说明朝廷里对姜田改革的支持不可谓不大,如果是假的,吏部不认这样升上来的官员,那一辈子就只能待在本地做个小吏了。
其实北京城里也为这事炒成了一锅粥,很多人弹劾姜田假传圣旨,把还没影的事编造出来给自己造势,有人骂那就自然有人维护,发现了自家孩子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改革派与贵族达成一致力挺姜田。
直到张韬在大朝会上定了调子,既然过去考试优异的进士要进翰林院实习,那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公务员当然也可以升职,甚至可以进入内阁!
这话一出,无异于在朝堂上放了一个炸雷,六部九卿、内阁阁老这些位置,虽然现在都改名字了,但可一直都是清流的地盘,谁能想象一个衙役最后当上兵部尚书?或是以前的行文书吏摇身一变成了吏部天官?
照现在的发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出现,从皇帝并没有对姜田擅自许诺而大发雷霆来看,张皇帝显然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时机不对,才没有推广而已。所以张韬的这个表态很重要,这直接导致了姜田改革由试验升级成了皇帝的意愿。
其实这项制度真正引起争议的还不是给了小吏一个升职的通道,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以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想做官就还要再考一次试是必然的结果,真正让现在的官员们担心的,是科考以后完全变成了学历考试,你哪怕考个状元回来,要当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一来江南那些考试大省的清流豪门,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没有优势,或者说是被拉倒同一起跑线,不仅是给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同样是削弱了势力庞大的地主官僚集团,可以算是釜底抽薪般的将就文官网络打散,堪称新朝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招。
同时也避免了明初那种假借查处大案的名义,对勾连甚广的文人团体进行肉体上的消灭,防止因为牵连导致的冤假错案,明初朱元璋用四大案来对军@政两个体系内的山头主义、结党营私进行打击,虽然效果显著,但后遗症也不少,且没有根除诞生军阀和文官结党的土壤,明朝最后还是毁在了这点上。
有远光有头脑的人马上就看出了这项改革的厉害之处,就像当年隋朝兴科举,一下子就动摇了传承千年的豪门贵族,把士这个阶层平民化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社会结构的降维打击,而张韬和姜田正在进行第三次降维,目的是使国家统治结构的专业化,官员来源的多元化。
“所以说,你父皇站出来的时间太早了!如果是等我和旧官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再站出来当个仲裁者的角色,绝对能获得比现在要好的结果。”姜田喝了口茶继续说:“现在那些串联的江南地主官僚们,只会蛰伏起来等待时机,而且也过早的暴露了我的真实意图。”
听说有了新式文具的张环,最终还是在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外出许可,以游学的名义跑来了天津,太子出游必然是前呼后拥,可是姜田说这番话的时候,身边却一个随从都没有,不然姜田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听了他的抱怨之后,张环反倒是付之一笑:“先生说的和父皇所猜果然一样,您猜他是怎么想的?”
姜田先是一愣,张韬能猜到自己的牢骚这很正常,毕竟这个战略是他们俩一起制定的,让他意外的是张环的成长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做老师的预料。
“还能怎么想?”姜田苦笑了一下:“他肯定会和你说,我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政客,而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尽量减少扯皮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前进才是为君之道。”
张环笑容不减:“父皇果然又猜中了,他说您虽然会腹诽,却又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改革!”
“唉……”姜田长叹了一声:“谁让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呢。”
张环这次来不仅要查看新文具的生产,同时也要参观眼下所有人都盯着的考前培训班,身为皇储的他视察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改革,这一点各方都没什么好做的文章,但是为了确保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陪同视察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于是刚回京不久的吴远和刘宝铠又回来了,他们此次的任务是代表贵族监视文官集团别对太子进行负面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文官阶级的代表,田虚海也以同学的身份来了,毕竟他也是比较了解新学的人。而科学派的代表非宋懿莫属,其实他最想看的是赛璐珞的塑化成型工艺。
眼看着这群人驻扎在城中,最头痛的并不是姜田,而是负责安全保卫的卫刚,虽然太子最终住在了刘家,可外围警戒的活一点都不少,他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以前一年能见个二品大员的时候都少,现在亲王、太子轮着番往这跑,想结交达官贵人吗?一抓一大把。
可能是和改革派朝夕相处的原因,他现在对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政@改让他对军@改的意义也思考的更多,得益于当年张韬在军中推广扫盲,他这个军官虽然算不上饱读诗书,但至少也能看懂史书。
若论军@改最成功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降维的商鞅变法,从这以后,中国军队中的军官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能靠军功发家致富或是当上军官,这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提前从封建割据走向了中央集权。
也正是这次降维,诞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精神,保证了第二次降维前,中国不会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为外力的干扰出现了短暂的军阀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
被如此教育过的卫刚,对现在反对改革的那些杂音嗤之以鼻,他不仅支持改革,而且坚信改革一定会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寻找各种理由扯后腿,却一直无法撼动新军体系中的人。
他们还只当是张韬在军中的个人魅力太强,寄希望于张皇帝为了龙椅的安稳也对功臣大开杀戒,或是等没有什么从军资历的张环继位之后,在潜移默化的纠正“跑偏”的路线,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锁国的那套一样。殊不知当初的军中扫盲和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这两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注定了新军不会被旧势力拉拢。
当然也不能苛求这些人鼠目寸光,毕竟没人见识过1949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始的第三次降维,虽然这次降维的主体思想来自于一个德裔犹太人,但不输秦皇汉武的风流人物,用旷古烁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完成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期准备,还夯实了再次君临天下的底气与精神。并且开创性的在改革开放前,将社会结构精简到了只有公民、公务员和军人这三个阶层。称呼上更是精炼到只剩下一个词——同志!
正是知道这改变历史的第三次革命,张韬和姜田才会如此热衷于改革,只是区别于张韬那种狂热的革命主义思想,姜田的思维更加的冷静和务实,现阶段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没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样,几乎被外来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狱。
现在的中国人还对自己天朝上国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这种自信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负,所以无论是文人阶层还是市民百姓,对皇帝没事瞎折腾的改革并不理解与认同,全靠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帝王权威才得以贯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田才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这种权威,宁可自己冲在第一线承担火力,也要保证张韬能在最终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边呐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张韬并不领情。
深知这师兄弟之间存在着主观上的矛盾,张环作为夹在其中的调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现在为止张韬还没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内没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张环是铁定会继承皇位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想到临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张环趁着姜田情绪稳定了一些赶紧问到:“这次估计会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这些新晋的秀才们?”
说道这事姜田就知道是张韬要问的,倒是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来秀才、举人之类的称呼最多只是个学历证明,科举会逐渐变成公务员考试,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务员也没事,家境贫寒没有生计的,就给我去学校里当个小学教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