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宗师无弹窗 正文 第173章 宗师之路
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沈哲静下心准备稿子。金庸。
一个家,一个企业家,一个政论家,一个政治家,一个书生,一个大侠隐士,一个编剧、导演,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有很多身份。
其中,最让人不爽的是政治家这个身份。
或许作为华人中的一员,内心深处依旧无法摆脱传统社会认识,啥优都入仕。而问题在于,一旦掺乎进那摊浑水,无论做好做坏,讨不了好是一定的,什么文人节操都丢了。
但并不影响他文学上的辉煌。
彼世界,这两个字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
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每个历史十时期都有对应的传统文学和大众文学,也就是雅文学和俗文学。
有一个可悲的传统,剿灭俗文学即是正义。
雅文学高高在上,对非主流文学常常带着莫名其妙的轻贱。这种陋习几乎埋没《红楼梦》《西游记》带有伟大光辉的作品,当然,以沈哲估计,真的被埋没的精品绝不在少数。
文学的王国中,武侠作者等同贱民。
最可悲的是,连他们自己好像也是这么认为。
宫白羽把写武侠视为终生耻辱。
还珠楼主苦笑承认“只为稻粮谋”就是为了挣钱吃饭,也算诚实。
另外一些武侠名家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表达过误入歧途,堕入卑贱行业的遗憾。
这种普遍认识,终于被两位同龄人一举改变。
《新晚报》两位副刊编辑梁羽生和金庸,他们有两个共同爱好——下棋和武侠。共同撰写棋话,闲来书生论武,口若悬河。
变“说”为“写”。
梁羽生适逢其时,五四年以《龙虎斗京华》出道,大放异彩,一扫武侠旧观。
金庸不甘寂寞,后来居上,五五年表武侠处女作,七二年封笔。如果他能活到百岁,真应了一句话,百年金庸,说都说不完。
纵观文化展史,因研究文学作品而蔚然成风称得上“学”的,只有红学——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而后来展壮大起来的“金学”,却以金庸之名来命名,成为文学史上最大的奇观。
如果问谁是读者最多的当代作家,答案毋庸置疑。
——金庸。
有人说他是大侠、宗师,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凡夫俗子。崇拜也罢,羡慕也罢,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还是会经常遭遇那个开始有碎嘴倾向的老人。因为武侠数十年,从感人的文本,到改编得越来越俗不可耐的影视剧,它已经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文化焦点、十字路口。
——不读金庸,就不懂一半的中国文学。
记得这是某位狂热的金学研究者所下的断语,有点夸张,但不是太夸张。
而在另一个时空,华夏武侠面世一年多以来,除了孙长卿表过几篇长评外,学术界一直冷眼观瞧。
读者狂欢?
《又一次文学革命》?
对不起,读者是盲目的,至于看似唯一的学术论文,不过是类型文学圈内自娱自乐而已。
在多数学者心中,燕大沈哲写武侠只是“少年游侠”的表现。
虽然不足为怪,可也不足为奇。
年轻人兴趣未定,在学术界搞搞小地震,肯定不如千万读者粉丝更加诱人,静观其成长便好。
沈哲此时身在中海一间普通书房,想起彼世那所赫赫有名的大学。
现代文学研究泰斗严家炎先生,打破坚冰,率先在北大开设《金庸研究》课程。果不其然,立刻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疯狂谩骂,连社会上都不例外,“误我青年、毁我文学”之类的攻击纷至沓来,枪林弹雨一般,颇有踏平北大之势。如此压力下,严先生依旧促成了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头衔。金庸之名、之作品开始进入各种文学史。
如果沈哲面对同样的情况……
当然,现在他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并不相同。
——不存在几乎全盘否定武侠、否定华夏传统文化的汹涌攻势。
一次现代文学课后,李姓女教授笑问:“沈哲,为什么要在武侠上花那么多功夫?承载思考成果的话,严肃文学会不会更好?”或许能代表学术界的主流看法。
沈哲并没有正面回答。
——————
ps:抱歉,赶路两天,又被小外甥女缠住一天。
然后,三天时间悲剧的一千字。
明天晚上恢复更新。
人品掉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