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唐无弹窗 正文 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见当年秦始皇
褚遂良突然这么开口,直接抨击时不凡这样做是在亵渎古人。这样立刻让大家都看向了褚遂良,褚遂良这话直接是对着时不凡开喷了。时不凡心里冷哼,这个褚遂良可是还是不能够忘记自己那些冲突。当时时不凡和褚遂良可是有冲突的,褚遂良状告时不凡偷窃修文馆书籍,结果反而被时不凡给收拾了。褚遂良虽然没有被惩罚,可是却因此丢了一个大脸面,两人算是接下了梁子。所以这次褚遂良反对时不凡的意见,那也是正常的了。褚遂良这次凡是时不凡提出的,那都要反对。至于反对的借口,这一个其实很好找到的。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想要反对,那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找到借口的。“房仆射,时不凡此言真的是荒谬至极。时不凡此言是对于先贤的不敬,他居然提出要进行那些格物之人也都给予编纂史书的地位,这些人真是岂有此理。这些工匠有何资格能够和先贤一样的地位?如此按照行业划分,那岂不是甚至商人也都堂而皇之能够和我们这些士人平起平坐了?这样到底还有没有尊卑之分?何况,如此编纂史书,让人如何以史为鉴?我们编纂历史,那也就是为了让人以史为鉴,如此分门别类,如何能以史为鉴呢?”褚遂良反对说。
褚遂良如此反对,其实也就是有两个借口。一个是褚遂良认为按照行业和需求来给编纂历史,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会把那些商人官员士人和帝王都有了一种“平起平坐”的感觉。而这个借口很毒辣,直接认为时不凡是在故意反对封建时代的上下尊卑,是在反对这个时代的士族高贵的理论。这样希望号召大家一起来反对,反对时不凡这个分门别类的划分。
不过时不凡这么分门别类的划分史书,其实也是一种提高某些行业地位的想法。在过去,那些普通工匠还有明家,在史书里面也都是处于地位偏低的人,甚至之那些“帝王将相”的附属品,没有资格主动出来。可是一旦官方给这些明家给予了编纂历史的地位,那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明家也都是在推进了历史进程,是对于历史有贡献的人。这样让这些士族如何接受?这些古代的文人,骨子里面是看不起这些明家的。
很多穿越者穿越到了古代,就以为古人一定会重视明?其实古人并不重视明,在古代时候是不会重视明,不会重视这些所谓的明的。哪怕明了之后,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甚至人家一句话都可以逼迫你把这个成果拿出来。如果不是时不凡借用了大唐朝廷缺乏财力,所以为了筹钱不得不顺势弄出了这个专利法案,不然这个专利恐怕还是无法推广。当然,虽然推广了专利,可是却并不代表明家的地位提高。相反这些文人还素看不起明家,所以坚决反对被编写进入史书里面。尤其是这种主流史书,被官府承认的“正式史书”。
“褚遂良,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何曾说要亵渎先贤了?我只是分门别类的给不同的人去编写史书,而士族可以去看士族的,普通百姓去看普通百姓的史书啊!我这个不但不是在亵渎先贤,更不是在破坏上下尊卑,反而是在维护上下尊卑。不然让那些‘贱人’们和各位帝王将相一起写入一本史书,这样不是在亵渎那些帝王将相了吗?所以,帝王为一本,将相各自一本,这样分开不是很好吗?”时不凡反而说。
褚遂良感觉像是吃了大便一样恶心,同样一个事情,用不同的方向来说出来,结果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褚遂良认为分开编纂是在和那些“贵人”们平起平坐,是一个亵渎。可是经过了时不凡这么乾坤大挪移,直接反而变成了分开编纂,那会变成了对那些帝王将相的尊敬,因为不混编,代表了突出了帝王将相的高尚地位,而不是让那些“低贱”的工匠一起和他们一起编写,这样不是能突出帝王将相的高贵吗?
所以,这个完全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玩意。文科也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答案,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语言来解释,甚至能够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时不凡这么解释,也都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
“我认为时不凡此言倒也是对的,不同身份的人分开,那这个也是一种尊重,对于帝王,对于名将名相都是一种尊重。”同样有人赞同了起来。
很快双方对于这个意见各有各的想法,有些人赞同把这个趣味历史继续编写,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有辱先贤。各有各的想法,这个话题反而是部分出身,各有各的想法了。因为这个话题怎么解释都是行得通的,有些人说法分开编写那是在让那些低贱的人和贵人平起平坐。可是同样也都有些人对于这个说法非常嗤之以鼻,认为分开编纂才是尊重贵族,所以大家吵来吵去也都没有能有一个结果。
而作为宰相的房玄龄,他别的本事也许不厉害,可是在和稀泥方面却非常的厉害。
“好了,大家别吵了。这样,我们干脆这样,我们一方面编写朝廷的正式史书,也就是过去的纪传体的史书。可是另一方,也都编写这个所谓的趣味历史。不过,这两者还是要有区别的。其中正式史书,是由我大唐官府来亲自进行行储藏,流传后世。可是那些趣味历史,必须不能够在名义上跟我们大唐官府有太多联系,你们看如何?这样分开,那些正式史书由给予朝廷官吏和士族去翻阅,那些普通的趣味历史,可以由普通百姓去翻阅为主,这样分门别类也是互不干扰。”房玄龄说。
房玄龄这个是在和稀泥,因为两种意见都是各有各的道理,采纳哪一个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房玄龄干脆采用和稀泥的办法,直接两个一起采纳,不过双方互相的不干涉。这个正式历史由官员和士族来翻阅,相反那些趣味历史,可以由普通的百姓去翻阅,这样双方互不干涉。
“哼,只有正史才能有足够的影响力。只要朝廷宣布这个为正史,你那些所谓趣味历史,还有什么人去看?这个正史标上了朝廷的名声,那那些所谓趣味历史,哪里还会有什么地位呢?哪怕你编写出来了,朝廷不予以承认,你们能够如何?所以,你这个不被朝廷承认的史书,那百姓会承认吗?”褚遂良心里想道。
可是时不凡对于房玄龄这个建议,也都明白房玄龄他们的心态。房玄龄这种心态,其实也就是一种迷信于政府权威的精英思想。他们完全认为历史是由他们这些精英来创造的,认为历史是由他们这些帝王将相来创造的历史,并非是普通百姓来创造历史了。
这个房玄龄其实是在和稀泥,可是却在和稀泥的是却偏向了那些士族了。房玄龄这么提出那些所谓“趣味历史”不会被列入官府合法的史书里面,这样百姓也都不会去认真的去阅读。因为官府不承认,这样他们能够如何?房玄龄明显是迷信政府的权威,认为只要政府不承认这个史书,那百姓也都不会去看了。这样的思维是很多古代官员都有的,认为官府权威的无敌,认为官府权威的至高无上,认为只要官府不承认,那这样百姓也都不会去看。这样的思维其实在后人看来很奇葩,可是古代官员也就是如此,认为官府权威至高无上,认为百姓都是会绝对听从官府的,也都必须要听从官府的。官府不承认的东西,那也都是会无法能个流传的。
对于这种想法,时不凡只是想要批了一句:“很傻很天真啊!”
没错,时不凡批驳房玄龄等等这些人的思维,也就是一句——很傻很天真。他们这些家伙出身太高,完全是不接地气了,很多都不懂得基层的情况。这些家伙出身太高,从小一直都是接触到了高屋建瓴的东西,可是反而对于基层百姓已经严重脱节了。这样的精英思想,已经是渗入了这些士族的骨髓里面。他们认为通过士族高贵的神秘性来建立权威,通过这种“不接地气”“不亲民”的方式来建立所谓的权威,让百姓膜拜他们。
他们已经是认为这样的手段可以让百姓必然会听从他们的,可是他们却忘记了,中低层人物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的主流,才是这个世界占据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口。他们这些高层人物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权力很大,可是权力执行阶段并不一定会彻底听从他们的话。
“如果官府想要禁止书籍,那也就那么容易禁止,那那些古代**也都不会被流传下来。什么所谓的各种谶言,还有各种所谓的推背图啊,什么各种乌七八糟的破玩意,还有什么兰陵笑笑生的那些,也都不会被流传下来了。你越是禁止,那百姓也都会自己流传的。你以为你官府不支持,那百姓也都不会去看我的趣味历史了?市场啊!你们这帮不接地气的家伙,不知道迎合市场需求,不知道如何迎合市场需求,这样必然会造成没人看的。”时不凡想。
这些古代官员思维也就是这样了,不知道迎合读者需求,古代的统治权利是以靠着“神秘性”来赋予的,他们希望维护这种“神秘性”来保证自己的不接地气,通过这种不接地气,甚至强加于普通百姓身上,逼迫中低层百姓接受他们的思维。这样是古代这些统治者的思维,通过各种不接地气的做法来吸引百姓膜拜,认为是神秘而高贵。这样做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很多精英思想,在这些古代官员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迷信于权力迷信于精英,这个也就是房玄龄和褚遂良都有的想法。
“好的,也就是这样了!”时不凡没有意见。
时不凡接着念了一句诗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时不凡念完了就走了,在场的人都陷入了目瞪口呆的状态。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房玄龄突然念叨了两下。
“难道,他说的‘秦始皇’,是指代朝廷,而那个‘万里长城’,是百姓人心当中所流传的东西?”房玄龄想。
大家都明白了时不凡这个指代,而时不凡这句诗是引用了清朝张英的一句诗,不过他的诗句里面指代的东西和张英不太一样。张英利用万里长城来比喻物质,而用秦始皇来比喻人类生命的不长久。可是时不凡这里正好相反,时不凡利用秦始皇来指代“王朝”,而用万里长城来比喻人心当中的思想的传承。这里正好相反,王朝是有时效性的,一个王朝不过是数百年,而一旦王朝灭了,那他当年承认的和不承认的,也都随风而去。相反在百姓心中的,才是真正能永恒流传的。
这些士族以为靠着朝廷官府可以永远的保证自己权益,可以让百姓不接受这个所谓的“趣味历史”。可是时不凡却反而在借用这诗来讽刺了,他们依靠大唐朝廷来限制这个“趣味历史”的展,可是他们限制得住吗?限制得住一时,能够限制永恒吗?一旦一个王朝覆灭,那最后岂不是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根部禁止不了了。相反只有根植于普通百姓人心的“长城”,才是真正的能永恒的流传,并非是会跟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也就彻底覆灭。
时不凡这里借用了张英这句诗,可是得出的正好是和张英相反的意思,这样也就是文学了。文学用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那意思也是可以正好相反的。
(未完待续。)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