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乱世佳缘无弹窗 正文 第五十二章 独一无二(四)
轩辕骄清楚的知道,自己名字里头的“骄”字,一直以来都不是外祖家对皇帝感恩戴德的“天之骄子”之意,而是对母妃的一个训诫。女子应当骄矜自持,而非嚣张跋扈、任意妄为。
可是,他轩辕应忘记了,若不是当年他召祝姣婉进宫,他祝虎的掌上明珠,无论嫁予上京城中的哪家显赫为妻,还不是说风有风,要雨得雨的?
为天下帝王者,给人千般委屈而不自知,更无自省自愧。这是常态,可是轩辕骄不觉得。
祝姣婉在不懂情-爱的时候就被强行锁在了这深宫高墙之中,一言一行都要拘着自己的性子,本是天空快活的猎鹰,却被一箭伤了翅膀,从此只能化作笼子里头唧唧叫的画眉鸟。
祝家是宠孩子的,祝虎如此,到了祝家五兄弟,还是如此。即便小妹已经为天子宫妃,年逾三旬,在他们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娇滴滴无忧无虑该天生快活的小女孩儿。
轩辕骄的亲近,于他们而言,是炽热的亲情。祝家刘虎将,那个身上没有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带下来的狰狞伤疤?
祝氏死前,为他们操-了一辈子的心,担惊受怕,就生怕哪一个立了军令状以后就再也不回来。
五个儿子有感于娘亲的这份劳心劳力,竟是不忍娶妻。依照祝府在朝堂上的地位,但凡是有嫁娶的心思,自然是不愁喜事的,可是,他们却都沉闷着只是拒绝了。
如今,这一切,包括身后的赤条条无牵挂,仿若都有了合理的理由。是了,满门抄斩,也不过是他们祝家再来一声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些年来,皇帝给祝家的冷眼,实在是太多太狭隘。
轩辕应不是觉得这传闻中的祝家军是存在的么,那他们也就索性成全了帝王。紧锣密鼓的训练和挑选忠心的骨干,这样大的一番动静,不可能不会引起皇上的注意,雷霆万钧,一触即发的时候,轩辕骄站出来了。
他那时候不知道外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他还是选择了以微薄的少年身躯站在祝家前头,替他们挡住这些潜在的可能会会落人诟病的危险。
左右他是皇帝的亲儿子,就算轩辕应想对他下手,也得有足够能堵得上群臣悠悠之口的理由。
他说,兵是自己要祝将军几个训练的,他本打算给父皇一个惊喜。
西北蛮地,跟鲜族交界处不是还有十几座城池未收回来么,这是先帝的夙愿,他愿意带兵,亲自前往征战,若是差一座城池没有收回,他便不进这上京城一步。
这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条件。
对于轩辕应来说,这个打小儿就不亲近自己的小六不过是个废棋而已,眼见着祝家因为立太子一事蠢蠢欲动了,他才察觉到这个老六也许并不是那么简单。
可在他眼里也无异于跳梁小丑不足为惧罢了,能让轩辕应看得上眼的,说到底还是祝家手里那支精兵悍将组成的锐利刀刃。
让小六去西北,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他死了,祝家也就后继无人,没什么盼头了,这只军队,到底还是要为小二所用。
轩辕应的如意算盘,轩辕骄岂会看不出来,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更加寒心。虎毒尚且不食子哪!
朝堂之上,祝虎就不管自己刚刚还是项上人头险些不保的事情,立马就反对。
想那西北蛮夷之地,光是从上京赶过去,就要穿越绵延百里的沙漠戈壁,军队供给势必跟不上,水源也成问题,更何况那头遍布毒草毒虫,六殿下贵为皇子,怎么能亲自去那等地方。
要不然,这先帝夙愿摆在这儿几十年了,也没见皇上说是派哪个人去收回来。
他言辞之间隐隐有代其受过的意味,轩辕骄给最为机敏的小舅舅使了个眼色,祝家老幺知道,这是自个儿外甥有主意,赶紧就拉着祝虎的袖子圆了过去。
祝家老幺这一拉,后来可就悔青了肠子。
他要是早知道小外甥就是单纯的想让自己阻止老爹,说什么他也不会来当这根搅-屎-棍!这不是胡闹吗!
祝虎老泪纵横,说若是殿下若真有意皇位,再给他两年时间,他一定在太子即位之前,打造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祝家军。
轩辕骄心中自是感动更甚,也就更不会让外祖随自己冒这个风险。
他说了,自己不屑当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为了证明给外祖看,他轩辕骄,不是一个孬种,就算以后他非九五之尊,也一样能震慑朝堂,让轩辕玄即便贵为天子也要畏惧三分。
他是一个男人,总该挑起自己的担子,而不是菟丝花一样,娇弱的只能依附别人。他该出去历练成长,领一番卓越功勋回来了。
那时候上京城中春色正好,大军离京之日,全城戒严,皇帝亲自送他到了城门外,而轩辕骄礼貌的跟父皇告别以后,狠狠的抱了抱外祖和五个舅舅。
祝姣婉得了恩典,站在一旁笑的大气,她说这才是她的儿子。她不需要骄儿给她铺好后路,纵使深宫豺狼当道,她也一样身怀宝藏,神来杀神,佛来弑佛。
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杨柳青青,十里长亭复短亭,一江春水绵绵奔涌,黄莺宛转啼叫,文武百官,无数双眼睛,看着那鲜衣怒马的六殿下爽朗大气一笑,剑眉星目间,纵是少年意气风发,他背对着上京城门的诸人潇洒的挥了挥手,然后融入了一万人马里头。
当时众臣以为,这便是诀别,这一万人马能成什么气候,皇上这是摆明了不待见六殿下,寻个光明正大的由头好叫他死在外头。
难为祝家人,一个个的还能站在这城门口看着。当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时年群臣中最为德高望重尚是首辅的顾老爷子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这一重一重的戏,当真是无知者无畏!
众臣罕见顾首辅能对一件事开口评论,而且还是难得的跟众人看法一致,便纷纷附和,也有人凑上去再问一句,这无知者为谁,这无畏又为何?
顾首辅却只是在众人面前扫了一眼,再也不肯开口,背向着大军离开的方向,缓缓的步入了上京城中。
直到五年后,当时的一帮老臣才真正的懂了他话里头的意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