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武大郎无弹窗 正文 第46章 试枪
因为武凯日后并没有长期驻扎在日本的意思,所以‘南京’城内刚刚修建的宫殿,被命名为‘南京行宫’。?这座‘南京行宫’占地面积约为六万坪左右,还不到后世故宫的十分之一,里面能容纳的建筑自然也有限得很,而且目前大多数建筑也还未能完工,只有朝会用的正殿以及寝殿提前交付使用。
所以眼下武凯和妻妾不得不挤在一座寝宫里,白日里吵吵嚷嚷不说,晚上亲热时还要顾及到几个孩子,让人始终无法尽兴——有心拉出去野战吧,又怕不小心被人撞见,失了‘皇家’的体面。
再加上一日多过一日的政务……
果然还是当个昏君比较爽快!
最近武凯时不时的,就会生出些‘自暴自弃’的念头,好在还能克制的住,前面又有‘一统天下’这颗胡萝卜吊着,倒不至于真的耽误了正事。
不过整日里欲求不满,戾气自然也便多了些,这些日子被武凯勾决的各路人犯,眼见就要突破三千大关,虽说没人敢明说,但武凯严苛暴虐之名已然传遍了整个日本,甚至是漂洋过海传到了高丽百姓耳中。
这要是放在大宋,估计早有咸吃萝淡操心的士子文臣跳出来横加贬斥了,说不定还会有宋江、方腊这样的反贼揭竿而起——但在有着敬畏强者传统的日本,效果却是相当的正面。
非但倭人民众的反抗减少了许多,便连一些散落各地的武士阶级,也觉得这位渡海而来‘冥’【明】皇陛下,比原本的天皇更有威严,也更值得敬畏。
时光飞逝,眼见已经临近六月,登基大典近在咫尺,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了大半,除了武凯亲自督办的阅兵仪式之外,就只剩下些边边角角的琐事需要进一步完善了。
这日响午,宫门紧锁,数百名御前侍卫在袁朗的带领下,将正殿前的广场团团围住——那广场西侧摆了一张宽大的供桌,不过上面摆的却不是三牲祭品黄纸香烛,而是一杆杆黑漆漆亮闪闪的火枪。
早年在阳谷县厮混的时候,武凯其实就想过造火枪,可那时候手底下能信得过人实在太少,偏偏火枪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威慑力又略显不足。
而且作为一个看惯了各种近现代枪械穿越者,对那种射铁丸的老式火绳枪实在是不感冒。
尤其武凯相比其它穿越者,还有额外的优势,那就是他对二战时期中国境内的各种常用枪械了如指掌,只要攻克了无烟火药、底火和钢材等技术要点,他完全可以跳过原始技术积累,直接上近现代枪支,甚至是自动步枪!
因此他在展初期,便暂时放弃了普通火枪的研制造,转而追求更易挥优势的面杀伤性武器,采取虎蹲炮、大抬杆、手榴弹三者远中近相结合的配置——而事实也证明,这样的配置在战场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所以武凯后来也一直并未做出大的改动。
直到占据日本、高丽,又相继克服了无烟火药、底火、弹簧钢等一系列难题之后,武凯才又起了心思,想要批量制造一批步枪——而供桌上那几把形貌各异的枪,便是根据他提供的图纸,试制出来的成品。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是柯尔特917型左轮手枪、毛瑟手枪【驳壳枪】,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中正式】、勃然式轻机枪、马克沁重型机枪。
这五种装备——尤其是后面三种,如果能批量制造的话,荡平宋金两国可说是轻而易举!
可惜的是,这些武器眼下根本没有批量制造的可能,先这些样品全都是手工打造,包括作为消耗品的子弹也是一样,有资格参与制作的都是有一定水准的匠人,产量自然不可能太大;其次,出云县虽然起了炼钢高炉,但质量却一直不过关,能用于制造枪械的钢材,一个月也烧不出几百斤。
这也没办法,毕竟武凯前世偏科严重,虽然手工制作能力x,但对规模化工业生产的了解却连皮毛的称不上,能在两三年间试制出炼钢高炉,已经算是常挥,再想让他独立完善细节和漏洞,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所以眼前这五件‘试制品’暂时也只能是‘试制品’而已,只有等到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才有可能规模化列装到部队。
不过就算数量稀少,也未必就一定不能挥出作用来,譬如那马克沁重机枪,试做个十几挺,在关键时刻说不定就有扭转乾坤的效果。
至于那两种手枪,则可以少量配给军中将领,一来可以防身,二来也能当作一种荣誉象征。
当然了,眼下它们最大的用处,就是在阅兵仪式上登台亮相,借以体现国家实力、凝聚爱国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实本来还应该有个‘震慑外敌’的效果,但考虑到参加这次登基大典的外国使臣,只有区区一个苟延残喘的高丽国,这震慑效果不提也罢。
“陛下。”
见武凯将那五件‘兵刃’一一拆卸检查完毕,袁朗便迫不及待的跳将出来,请命道:“不如就让末将先试一试这些新式火器的成色如何,也免得登基大典上闹出什么纰漏!”
一旁的扈三娘也是跃跃欲试,只是她如今毕竟贵为瑛妃娘娘,也不好再亲自下场舞刀弄枪。
“用不着你来。”
武凯提起那把勃然式轻机枪,将三十容量的弹夹扣好,随手递给一名侍卫,吩咐道:“在三百步【四百五十米】……不,两百步【三百米】外竖几个靶子,你试试看这火器的效果如何。”
正常而言,勃然式轻机枪的有效射程应该在9oo米左右。
但根据武凯刚才的检查,眼前这台轻机枪可说是徒有其表,各种细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想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武凯甚至怀疑它有炸膛的可能,所以才不敢让袁朗以身试险。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