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国一小兵无弹窗 正文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最后一搏
函谷关外整齐的秦军正在行进,在秦军前方乃是由数百辆战车组成的战车队,在战车的后方无数身着黑甲的秦军肃穆的坐于马背,透过甲衣的眼睛满是肃杀的意味,这是胡亥手中最为精锐的军队,也是他最后的军队,这八万精锐秦军都是久经杀伐的悍卒。他们拥有着最为精良的盔甲,最为强壮的马匹,这支军队的首领是王离,帝国上将,一身银衣盔甲的王离静静的看着从自己身旁走过的骑队,在他的身后同样是银衣盔甲的百战穿甲兵乃是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
今日函谷关外来了不少朝廷重臣,李斯,赵高乃至胡亥都亲自为王离送行,胡亥看着已经在关外长长的行进队伍,看着身穿一身银甲的王离大赞道:“不愧是帝国的百战之兵。”
王离听着胡亥的话语却没有什么触动,帝国的名将已经所剩无多,蒙恬章邯都在长城一带,整个咸阳都只剩下他一个能够拿的出手的将军,因此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看着身穿一身华服的胡亥道:“只希望陛下能够知晓王家为帝国做过些什么?”
胡亥一愣随后道:“自然。”
秦军还在行进,只是有些东西应该早做准备,王离没有理会函谷关外的诸多贵族重臣,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在一座马车下的公输仇以及他身旁的百余名公输家的弟子,那些朝廷忠臣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自然不敢在军队的补给上有什么遗漏?他可以不在乎他们的态度,但是这百余名公输家族的弟子却是必须在乎的。
他驱马来到公输仇的身前,看着已经逐渐跟上队伍的公输家子弟,在他们的身旁无数公输家的机关器械都已经被押上了马车,便是机关蛇以及破土三郎这样的杀伐利器也被公输家送入了军队,这一次整个咸阳都将命运押在了王离的身上。
“公输先生不随队出发。”
公输仇看着王离行了一礼,“公输家总要保存些血脉,我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为公输家培养几名机关术好手还是可以的。”
王离不再多说看着另外一边已经上了马车的秦墨巨子,挥鞭而上。
百战穿甲兵跟在后方,大军已经上路,这是整个胡亥的最后一搏。
远处浓浓的烟尘还未散尽,城墙上的朝廷重臣关于已经各自上了自家的马车。
只有胡亥看着远处的还隐隐能够看到的黑色秦骑。
“赵高你说我们能赢吗?”
“必须赢呀,陛下。”赵高躬身道。
胡亥看了一眼身旁这个时候他本来应该看到李斯的身影,可是没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李斯已经离开,没有向胡亥说明就离开这是大大的不敬,若是以往,胡亥当然会开口训斥可是现在没有,因为他们都知道李斯最为宠爱的儿子李由已经死在了琅琊,死在了农家的手中。
......
......
“他们谁都不知道我有多爱这个儿子。”
相国府上,李斯已经下了马车看着将自己扶着的妻子李氏说道。
“本来只是想要他去琅琊历练一番,谁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我这相国的位置也是准备请陛下留给他的。”
李氏在旁边安慰着自己的丈夫,李斯脸上消瘦无比,自从得到自己儿子死去的消失仿佛瞬间苍老了一倍。
......
......
由王离率领的出函谷关向着楚军的位置行去,一路上他征用了各地的败军,由八万精锐秦军组成的军队,更是扩展到了十五万这些都是败军,然而王离相信在他的手下这些败军也会成为真正的百战之军,因为他是王离,帝国三将星。
今夜无光,繁繁点点的星光穿透云层,绵延十数里的秦军营帐如同另一片星空。
王离今夜没有在观阵布图,而是来到了秦墨的营地,在秦军中秦墨与公输家的弟子终究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这些弟子专门负责维护军中的诸多军械,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他们比军中的精锐骑兵更加重要,因为王离曾经见过那些军械的恐怖杀伤力。
来到秦墨的营地他想见的只有一人,那便是姜妙晴或者说如今的墨家巨子。
他来到姜妙晴的营帐,让自己身后的亲兵守卫在营帐四周。
营帐之内无数的机械搅动之声缓缓响起,那些声音很刺耳,所以姜妙晴的营地往往远离大军的驻地,听着这些声音便是王离眉头都有些微蹙,他很不喜欢这些声音,然而在姜妙晴看来这些机械之声是世间最为美妙的旋律。
看着进来的王离,姜妙晴没有理会而是专注于手中的机械,她的机关手比一些人的手还要灵活,可是终究不是真正的手臂。
王离没有打扰这位墨家女巨子,只是静静的看着他手中的诸多军械,有时候便是他也忍不住要赞美这些杀人的利器。
终于刺耳的声音终于消失在这帐间,姜妙晴将手中的机械放在一旁,看着一旁的王离道:“将军找我有事?”
“再过几天便应该与叛贼接触,我希望到时候军中器械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如果情报没有说错那么他便会直面以楚国为首的六国大军,即便是他也不得不警惕,若是以前他大可不必如此,只是六国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六国,而秦国也不是那个靠秦骑便能够威震中原的秦国,第一战对他很重要对整个秦国也很重要。
姜妙晴看着王离,再看着桌案上的精巧机械随后说道:“结合墨家与公输家的机械到时候一定能够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帮助秦国与天下反叛势力的对决何不是墨家与他们的对决,这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与墨家理念不同,姜妙晴学惯墨家与公输家最为精妙的机关术,是防御的机关术那么便要做到极致,既然是主杀伐的公输家机关术那么自然也要做到极致,而这一切最好的证明便是战场上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