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代理人无弹窗 正文 第21章 别等了,你们的火炮不会来了(1)
“唉~”俞大维幽幽的叹息,要是这个家伙早两年出现该多好。 小说. ⒉3TT.“您有什么疑问?”叹气?这是要黄?文辉赶紧询问。
“没事。”俞大维摆摆手,然后开始谈生意,“那个m1919式75山炮你能弄到生产技术吗?”
卧槽!这一下就问到了点子上,国府努把力自产m1919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还有些生产火炮的底子在那儿,可是目前的时机不对,早几年还可以引进技术然后摸索着自产。现在都36年了,再过一年你们就迁都了,兵工厂也得搬,那时候能保证步枪子弹都不错了。就算打了鸡血实现国产,每年那点产量还抵不上消耗呢。
不过没等文辉回答,俞大维就转移了话题:“是我贪心了,这些火炮你都能大量供应?”技术永远比数量都难得,能保证采购也就不奢求那么多了。
“您指的哪一款?”到现在还不知道看中了哪一款火炮。
“m1919式75山炮,19式1o5山炮,m1928式155榴弹炮。”有了两百多门博福斯,再加上这些火炮,应该足够组建一支像样的支援炮兵部队了。
“呃……”全是便宜货,年份一样的口径小的便宜,口径一样的年份早的便宜,“您不要Le.Fh18和sFh18?现在国府正在组建的炮团不就是采用的这两种炮吗?那个m39式榴弹炮也不错啊,用它替代sFh18也是很好的选择啊。”德国炮死贵死贵的,看中的不就是它的精度和质量嘛。这怎么放弃了?
“东西确实不错,但是中央政府已经向德国追加了火炮订单,再买这么多重炮财政上负担不起啊。”按照俞大维的意思,先进的德国重炮已经有货主提供了,剩余不多的资金那就只能采购尽可能多的火炮以供部队使用,自然文辉拿出来的一战火炮就是很好的补充产品。
文辉这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捂脸叹息都是轻松的表达方式,今年确实追加了订单,可是这些订单没有完全落实啊!由于sFh18式155mm榴弹炮性能优越,国民政府准备追加购买75门,以凑齐1oo门,编组为2个重炮兵旅,共4个炮兵团,每个团25门火炮。对于这个要求,莱茵金属公司自己求之不得,德国政府也没有反对,没想到的是第二年(1937年)卢沟桥就打响了。
当时第二批sFh1815omm榴弹炮生产尚且没有结束,日本政府立即强烈抗议,要求不得交货,并且取消后续所有订单。而当时中国和日本相比,显然是日本更为强大,希特勒心理上自然是倒向日本一边的。不过作为莱茵金属公司来说,生意毕竟是生意。该公司的总裁找到希特勒游说,说明炮已经造好,不交付的话损失太大。希特勒也就同意将第二批sFh1815omm榴弹炮紧急交付中国,装作是抗战爆前就已经运输过去的。
其实莱茵金属公司根本没有完成这批火炮的建造,他们紧急从已经准备交付给德国国防军的火炮中,抽调了2o门,连夜运送到中国。这批火炮已经在莱茵金属公司时,已经做过了大量的火炮试射,以确定性能。严格来说,它不属于是新炮了!
1937年底,中国方面在湖南的衡阳接受了这2o门榴弹炮。不过炮有明显射过的痕迹,而且射程也不是15公里还是之前的13公里(并非中国要求的32倍径而是原来的3o倍径,自然射程不足)。只是国府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德国人能够顶住压力卖给你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你还能说什么呢!至于后面第三批的所谓5o门新炮的订单,自然也就是烟消云散了。
最终,军队一共接收了44门sFh1815omm榴弹炮,编组了2个炮兵团,也就是炮1o团和炮14团。这就几乎是整个抗战时期,军队中唯一的重炮了!这个数字是相当凄惨可怜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德军编制,每个步兵师都有一个炮兵团,下辖2个重炮营,共36门15omm重炮。换句话说,整个中国的重炮仅仅比德军一个师稍多一些。而德军在二战中,动辄出动上百个师作战。相比起来,**炮兵简直就是不值一提。
至于Le.Fh181o5mm榴弹炮,今年订购了六十门和六万炮弹,想法很美好可是现实很残酷,这些1o5来的比sFh18还晚,直到1938年1o月才到了4门和8o16炮弹,37年的血战一场都没赶上,sFh18好歹还做出了战斗贡献。
这些事情他们当然不知道,现在他们还期待着德国克虏伯大炮尽快交付装备部队呢!文辉拿出来这么多火炮供他们选择自然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可是居然以没钱为理由减少采购!毕竟现在是中德合作期,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德国选择日本的概率很大诶(毕竟民国只是个穷朋友,经济军事没一个强项)。
文辉现在能做的只有说服了,德国人的合作不靠谱说出来也没人信,看能不能用武器的价格优势从国府那里把订单拉过来,虽然国府向德国采购武器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可是这二者的脆弱关系不是几笔武器订单能维持住的。
你说中德友谊?哦,现在是还在中德合作期间,根据签署的合步楼条约,双方是以钨砂为主的原材料换取军事援助,这也是后世被广大德粉吹上天的中德蜜月期,大有一副哥俩好的架势,流传最广的说法不外乎是希特勒因为个人的中国情结就大力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纳粹德国还无私的援助了大量军火,提供了很多坦克飞机和大炮,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德械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迫于压力和日本结盟,但是纳粹德国对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都相当暧昧不明。
对于这种说法,文辉表示:两个力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还能做朋友,你特么白日梦做多了是吧!德械师对抗战的贡献不假,但那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军事援助一个子儿都没少德国人的,那些东西都特么是要钱的而且还不便宜,国府执行的是资金不够矿产来补的政策,近乎以物易物的交易被德国人玩了把剪刀差,总的来说是国府吃亏!
暂且不提希特勒那子虚乌有的中国情结(也不知道是谁yy出来的说法居然有板有眼的成了历史证据),就说眼前的这个中德合作,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之后,苏联顾问受到国民政府的排挤被迫回国,而蒋总统需要一个新的外籍军事顾问团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但同时又不会干涉中国内政且军事方面表现卓越,挑选一番后考虑用德**事专家顶替苏联顾问的空缺。
而德国在一战中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意味着丧失了廉价和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破落的国内经济和与其他列强相比极端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使得德国也急需像中国这样既能提供大量希缺农矿原材料又有广大国内市场,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并愿意且有能力支付国际通货或者进行易货贸易的贸易伙伴。
***政府也在这一背景下与德国方面开始接触,1928年6月蒋总统正式聘请麦克思·鲍尔为总顾问,正式组建顾问团,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就此开始。
前期德国顾问团的经济技术性质大于军事援助性质,因为想要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工业,所以前期是经济交流为主后期才是军事援助,这一期间军事顾问团固然为国内的现代化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可是没法掩盖德国把中国当做军火市场和军火原材料产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