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无弹窗 正文 一千三百七十九 历史的机密
萧如薰非常清楚。教育开化与普及必将孕育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以及无穷无尽的出身底层的读书人。
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他们的思想会逐渐蔓延到整个国家,覆盖全国,进而产生全新的思潮。
他们会主动质疑君权神授的理念,会对以往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怀疑。
一如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对宗教的怀疑一样。
大秦不需要文艺复兴,大秦需要的是文艺普及,让高不可攀的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一切看似高不可攀的都成为普通百姓可以拥有的。
萧如薰追求的是中央集权,是在中央的领导下对全民一视同仁的统治,不允许在一个政府的框架之下出现对抗中央势力的地方势力。
这是他架构起大秦政府的重要基础。
这个基础具体体现为皇权下乡。
这个模式并非固若金汤。
现在大家都还穷,都还没有完全吃饱肚子,都没有完全认字,都没有完全产生思想,一切都和过去差不多,因此,政府的指令会轻而易举地下达。
而一旦人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之后,伴随着思想的觉醒,地方上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思想,对中央的各种质疑甚至是反抗会伴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打压而不断出现。
现在不出现,未来一定出现,而在交通和通讯手段还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国家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反抗军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谁也不知道是谁在操控这股反抗势力,是人们真的想要自治,还是地方势力在背后操控,用各种方式污蔑丑化中央,从而达到夺权的目的。
就好象清末民初声势浩大的所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根源不过是中央权力的持续衰弱带来地方势力的持续发展,等地方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时,中央不给权,矛盾必然激化。
则地方上便暴力夺权,将集权的清政府推翻,把一个彻头彻尾的小政府扶起来,然后大家愉快的分走革命果实。
戴上了反封建反民族压迫反殖民剥削的帽子,这场主观上没什么革命意义的地方势力掀翻中央的斗争立刻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客观上或许有那么一点口号式的激励人心的作用,毕竟满清这个腐朽的政府被袁世凯掀翻了,而中华民国这个壳子被『革命党人们』塑造出来了,至于内里,大部分人也不在意。
可是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们真的实现了他们提出的口号与目标吗?
国家强大了吗?
民众觉醒了吗?
农民得到土地了吗?
工人得到福利和保障了吗?
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吗?
国家科技发展了吗?
中国成为强国获得完全主权了吗?
没有。
『革命』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只有地主老爷和高官达人们吃饱了,他们愉快的将抢来的权利分一分,自己回到老家愉快的当起了没有压迫的土皇帝,愉快的过自己岁月静好式的生活,留下一地鸡毛。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萧如薰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在自己所建立的大秦身上,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个案例留下来,告诫后世子孙。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之中,在阅览史书反思历史的过程之中,二十多年的治国生涯之中,萧如薰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开始着重思考中国陷入深重苦难的那段时期的救亡图存的人们的奋斗史。
他忽然想起了孙中山这个人物。
清政府覆灭之后的二十年代,经历了革命、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失败与背叛,数次流亡海外、尤其是陈炯明叛乱事件之后,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变化。
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屡次革命失败救亡图存失败的根源并非是自己革命目标的错误,并非是自己革命名目的错误。
他最大的错误,在于自己对『革命根据地』没有掌控力。
他的基本盘不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他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别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他意识到他的革命总是借助地方势力的帮助,地方军阀,地方帮派,各大堂口,而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以地方为着眼点,从未关注天下。
在地方上借着孙大炮这个名头折腾一下还行,一旦离开地方,这些地方力量是不会跟随孙中山走向天下的,风险太大了。
陈炯明赞同的『联省自治』就是当时地方势力的理想政治状态,自从早些时候被提出之后,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地方十分盛行,清末革命党人改良派党人群体中,相当一部分都以此为救亡图存之道。
没有实力,还玩民主,以为民主是救国的大力丸,这是典型案例。
清政府腐朽无能,但它是个一统的大政府,一口吃不掉,而一个省级规模的小政府,就好下口多了,一口就吞掉。
孙中山终于意识到自己数十年来依靠地方势力反抗地方势力的做法是失败的根源,推翻这个掀翻那个全都在给别人做嫁衣,成了地方势力手中的刀枪。
他们根本不想救国,只想让自己更舒服。
统一才是真正的救亡图存之道。
他意识到自己走了很多很多年的弯路,被人忽悠惨了。
不过,在人生暮年,他反省过来了,终于明白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于是他开始寻求新的革命方式,于是他接触到了苏联人,接触到了苏联式的中央集权,他发现,这,好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于是,孙中山抛弃了地方军阀帮派,选择了联合苏联帮助他建立大政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促成了国共合作,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黄埔军校。
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他觉醒的太晚了,他没来得及看到成果,就去世了,也没能做的更多。
孙中山去世以后,继承他的理念的广州国民政府部分要员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继续进行将广州国民政府从小政府改造成大政府的尝试努力。
他们一面北伐,一面土地革命,将政权建立到乡镇,试图将绵软无力的地方性小政府打造成拥有统一全国资质的全国性大政府。
这对于当时列强环伺的中国来说,是唯一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他们真的很努力,联合国民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将这场国民大革命进行的轰轰烈烈。
如果这样的进程继续下去,广州国民政府就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全国统一,并且顺利蜕变成为一个大政府。
但是没有这种可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利益的再分配,是要见血的。
但是孙中山觉醒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立刻动手不拖延,他改组了国民党。
以改组为名义,实际上是将地方势力分子和帮派分子开除出党。
孙中山试图建立一个有着建立全国大一统政府的理念的政党,但是他身边有太多地方分子和买办分子,所以他积极吸纳没有地方背景和利益牵扯的共产党员进入国民党掌握实权,将国民党统一化。
但是时间已经不够了,依然有大量地方势力分子、亲欧美分子和投机分子或者干脆是被忽悠傻了的家伙们存在于国民政府和改组后的国民党之中。
孙中山没时间了。
而那些人不能忍受一个将他们好不容易夺来的权利再一次夺回去的政府。
不能忍受那帮共产党人试图推翻他们并且帮助泥腿子踩在他们这些精英头上的努力尝试。
年轻的共产党人也的确是激进了,在孙中山分秒必争的策略之下,没来得及多做工作,就用暴力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建设基层政府,甚至伤害到了不少无辜的人,极大的刺激到了地方分子和买办分子。
没有得到更多的协作力量甚至没有自己武装的革命者们显然低估了地方分子和买办分子的丧心病狂。
他们不够成熟,甚至有些软弱和妥协。
而地方分子和买办分子在欧美富有斗争经验的家伙们的策动下,积极做准备,并且寻找合适的代言人。
于是,一个去过苏联考察、得到孙中山信任、有地位有点名望并且具有野心和极大想法的光头脱颖而出,成为了各方势力的总代言人。
两党有识之士的努力在1927年戛然而止,这场实干性质的大政府建设计划被血腥的阻止了。
意识形态被当作武器,共产党人被当作苏联人的利益代言人,觉醒的人民被屠杀,混沌的人民被迷惑,一场地方势力对革命势力的反扑以『清党』的性质终结了。
很多人疑惑那个光头为何要在那几年里大量屠杀自己人。
不仅杀共产党,还要杀国民党人,甚至是基层的国民党人,自断臂膀,自毁长城,打着清党的名头,杀的最多的却是国民党员,这不是缺心眼吗?
国民党有那么多『左派』吗?
共产思想是流感病毒吗?
感染性那么强吗?
真的能在区区几年之内就把国民党全部思想改造,甚至能把大他们几十倍的全国最大党派给吞并掉?
非也。
不是。
陈先生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这一点从他在1927年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了,那个时候,共产党人很年轻。
和党派争执无关。
这就是那个光头的目的!
这就是他的根本目的!
他就是要杀那些基层的国民党人才能满足支持他夺权成为一号人物的那些地方势力分子的要求啊!
地方势力分子要的就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小政府,要的就是一个政权不下乡止步于县一级的小政府!
而不是一个可以打压他们的大政府!
这起事件并非是两党理念的不同,根源上,是地方势力和革命大政府势力之间针对国家资源、人口、地盘的殊死搏斗,是国家命运前途的殊死决斗!
那个光头就是要把孙中山在生命中最后数年苦心孤诣好不容易改组一大半的充满革命性的统一化国民党打回那个充斥着地方势力、投机分子和买办的杂牌政党,满足他成为一号人物的野心和愿望!
甚至不惜国家命运和前途!
苏联人在那个时候是怀抱着拉拢中国对抗欧美封锁的愿望来帮助中国的。
因为它在那个年代还远远没有在东欧打开局面,它无比的孤立,内外危机重重,它迫切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周边生存状况。
那个时候的苏联对中国是拉拢和帮助偏多,基本上是真心诚意,当然也包含着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这种利益诉求在当时和那个时候欧美列强对中国的伤害一比,几乎等同于无偿援助。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根本不需要犹豫。
而欧美列强势力只希望中国越乱越好,越乱越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
他们一看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现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出现了一统全国打造大政府的目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顿时意识到大事不好。
孙中山有威望,年轻的共产党人有执行力,双方结合在一起,顿时掀起了一波革命浪潮。
这不行,这样下去,中国真的实现大一统统一,他们的利益不就完蛋了吗?
内部地方分裂势力和外部殖民势力一拍即合,他们物色拉拢了那个受到孙中山信任的光头,西元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他们血腥的屠杀了数十万人。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
天佑中华。
在失败的鲜血浸染之下,一批出身不同,基本上都是读书识字有家产却怀抱着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并且产生了超越阶级意识的救亡图存理念的真正的革命党人浴火重生。
在钢刀和枪炮的屠杀之下,沐浴着鲜血,褪去稚嫩,褪去全部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些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的革命党人抛弃了最后的幻想,怀揣着崇高的理念,走向了新生。
二十二年后,中华重生。
而那个光头,说他是反革命真的一点没有冤枉他,真的,一点没有冤枉他。
他背叛了一个时代,背叛了数十万人的努力。
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期最具有可行性的一次救亡图存的实验就这样被终结了,而其起因和结束的根源却鲜有人知。
至今为止,那些为了国家命运前途与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还在被各种污蔑。
吃人肉喝人血的刽子手们居然被当初那些被解放的人们大肆吹捧为『民主先驱』。
当然,历史是中立的,冷漠的,没有感情的,不偏向任何一方,事实不容篡改,历史走向不容变更。
那个光头终究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终其一生受制于地方势力的钳制,而他那个本身就充满了地方势力的代表地方的政府永远无法统一全国,根本不可能。
他再怎么建立中央系,再怎么把校长的名头喊得震天响,再怎么呐喊自己国家领袖的称号,甚至追求***式的政治制度改善自己的处境,中统军统遍天下,他也没有真正掌握全国。
地方分子组成的政府,怎么容忍大一统的总统?
生于欺骗,必将死于耻辱。
说的就是他。
他那个充满了地方分裂势力、投机分子和买办们的小政府怎么可能是一个坚强统一充满革命性且团结了绝大部分底层人民的大政府的对手?
他的失败,是小政府对大政府的失败,是分裂对抗统一的失败,是士绅豪强大地主对坚强革命政权核心的失败!
那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彻底到了每一个不管识字不识字的老百姓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彻底革命,幸运的是,革命成功了。
极其惊险的成功了。
革命的数十年间,数次面临全盘覆灭的危险,却都是险之又险的度过了,个中细节细细摘出仔细研究,每一个细节都是能让人冒冷汗的。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偏差,都能给以后的历史带来极其可怕的变化。
就是那么惊险。
太幸运了。
天佑中华。
真的,中华气运还在。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重新复兴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段历史进程从开始到结束实在是太具有戏剧性了。
萧如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一个可以压制地方势力维持国家安定的大政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底层百姓的利益。
即使它看上去不是那么的『民主自由』,即使它看上去不是那么的『人性化』。
但是,它能保证你最大限度的安全和足够你生存下去的利益,只要你愿意工作,足够勤劳,不会以不劳而获当作生存的标准。
试图不劳而获的人除非命好,否则在什么地方都会坟头草五米高。
有钱人不稀罕这些,甚至反感鄙视想要推翻这一切,但是永远占据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是真的需要啊。
大政府和小政府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与组成成分必然带来这样的差别。
萧如薰最大的担忧就是如此,他是真的担心自己所建立的大秦会重新走上前明的老路,走上那些盛极一时却最终败给自己的国家的老路。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敌对势力的贯彻丛林法则的世界里,要想保护国民生存下去,大政府必不可少。
所有现在或曾经强大的国家之所以强大,一定是因为有一个大政府领导,而它的衰落,也必然伴随精英主义的抬头和地方势力的抬头,纵使时间漫长,纵使家底雄厚,也经不住挥霍。
那个逐渐退化的小政府以及它所代表的国家一定会失败,败给一个强大国家的大政府。
一如古代中国王朝帝国的强盛,是因为君主的专制和强大,而王朝帝国的衰弱和灭亡,则是因为皇权和中央衰微,帝国不够专制,从而被更加集权和专制的中央国家打败。
民主与否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必然因素。
但是这却是一个造成强大统一国家走向衰落和分裂以及混乱的绝佳武器,一旦贯彻落实,就能将这个国家打入无底深渊,再也无法和强大的敌人抗衡。
一旦民主与否成为政治正确,大一统政府必将在舆论上落于下风,失去大义名分,而那些利用所谓民主大量牟利的野心家们将成为真正的获利者。
而可怜的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民主从最开始就只是一个虚构的理念而已,它根本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存在。
值得庆幸的是,萧如薰可以说自己活着的时候,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情。
而不幸的是,萧如薰不知道自己的后人是否可以明白自己的理念,从而将大好局面折腾的一塌糊涂,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央帝国变得四分五裂瓦解的不成样子。
他开始意识到了帝制并不是最好的最符合这个国家的制度,他开始意识到若要让这个局面保持下去,一家一姓的皇帝是不足以维持的。
有聪明人,必将有傻子,将天下兴亡系于一人身上,貌似太过于危险了。
帝国并不能一直维持强势状态,帝国必将走向衰微。
那么,该怎么办?
萧振邦做皇帝的第三年,大秦永兴二年,萧如薰在万寿宫窥见了历史的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