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马腾天下无弹窗 正文 第382章 莞宣现身说稻米
梁辅说道:“下面我们讨论下一个话题。.org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莞都尉。”农都尉莞宣听到这里,从身旁的一个小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掏摸出一个什么东西,放在掌心;
然后站起身来,先走到马腾近前,马腾一看,惊喜地问:“收获了?”
莞宣郑重地点点头,再依次走过参会的众人面前。
众人看了,或是迷惑,或是疑问,然这些人大都是读书人,见莞宣不说,只好静静地等待。
莞宣转了一圈后,然后开始说道:“诸位大人,你们可知我刚才给各位看的是什么?”
众皆摇头。
莞宣说:“我现在告诉大家,这是稻谷,刚刚收获的稻谷。”
仓华问:“稻谷?不就是大米吗?”
莞宣说:“脱壳后,即称大米。”
空闲问:“刚刚收获的稻谷?莞都尉是什么意思?莫非是----”
莞宣点点头,说:“幽田兄说对了。这正是在我们张掖地面上收获的稻谷!”
此言一出,四座震惊。
“张掖也能种大米?”龙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方夜谭吧?”陈峰惊讶道。
“莞都尉会不会是在开玩笑?”卢纶疑道。
莞宣等众人平静下来后,不紧不慢地说:“今日是郡守大人上任之后第一次大会。
在这等场合之上,我莞宣即使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会在这里跟诸位大人说笑。
大家看到的是真的,是真的稻谷,更是真的在我们张掖地面上种植收获的。”
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莞宣,等待着他的解释。
莞宣说:“今年春上,朝庭向张掖发配了三万流民,均被安置在汉阳牧师苑。
这些流民之中,有几户南方人,他们无意之中随身携带了几粒大米,在河边洗衣服时洒落在水边,过了几日竟然发出芽来。
当时我正在那里,协助刘牧正和马孝廉作一些事情。发现此事后,我着人看管起来,前几日已收获了。
是以今日我取了来,给诸位大人开开眼。”
空闲道:“莞都尉的意思是,我们张掖这里也可以种植稻谷?”
莞宣说:“正是!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稻谷只能生于南方,而我们北方则只可以种些小麦、粟以及一些小杂粮之类。
这棵稻谷的出现及收获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这里只要条件合适,不仅可以种,而且长得还很好,收获也相当可观。”
厅堂里又是一阵嗡嗡声。
“大家看看,”莞宣用手碾开几粒大米,向大家展示道,“你们看看这米粒,个个颗粒饱满,包白纯正,比之我们这里种植的小麦要大的多!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若是种植稻谷的话,产量应该比小麦要高得多!”
众人闻听此言,兴奋起来,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莞宣说:“河西走廊位于大汉西北边陲,干旱缺水,土壤含沙量大、盐碱化程度高、肥力低。
世人一向认为,河西五郡设在穷荒之际,天寒地冷遇夏而有霜,未秋而有雪,逢灾而有雹,不产丝棉不产五谷,艰苦莫甚,大非腹里可比,其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差,地域特色明显。
这是实话。
自从前汉在此设郡以来,农作物种植技术经历了波折缓慢的发展,目前可以说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铁质农具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播种工具亦是较为先进的耧车,并根据耕作环境推行了能抗强风与干旱的代田法;
农作物品种亦日渐丰富,有胡麻、梁米、黄谷、土麦、白米、穬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荠、茭、秣、谷、菽、麦、米等二十多种。
然河西走廊因地势高燥,气候寒冷,对于土地的利用尚不充分,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上一年仅种一季;
出现了‘种广而易荒,一岁不两获,十岁不五收’的现象,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轮作。
耕作方式多是指土地的休耕与换茬。
即今春为小麦,秋收后泡水耕耙,来春种粟或黍,再来春种亚麻或大麻,习惯上无冬作。
无论何种作物一年只一作,此为换茬;
如某地因种植年数稍多,地力渐减,或因耕作不便,往往令其休闲,而另垦其他荒地,此为休耕。
由于农业种植技术的粗放,致使河西作物产量不高,亩产量不过在百斤上下,一般不超过10斤。
在土地条件下好的地方,一亩地的收获可养活三个人,而在我们这里,三亩地的产量才能养活一个人。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张掖的实情。在座的地方官们虽说于农耕之事不甚了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知道的。
空闲问:“莞都尉,若是种植稻谷的话,难道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吗?”
莞宣说:“当然。种植稻谷有三个好处:
一是可以不用轮作,今年可以种,明年还可以种,这就等于是一亩田变成了两亩田,甚至是更多;
二是亩产量要高得多。
象我手中的这穗稻谷,亩产量当在三百斤以上,是小麦的三倍,等于是一亩稻谷顶三亩小麦及其他杂粮;
三是不与其他粮食争地。
大家知道,稻谷用的是水田,一般在河边及水源充沛的地方才能种植,而这些地方,以前我们张掖都是废弃不用的。
当然,如果说我们明年建起了水利设施的话,也可以将一部分原田改作水田,用来种植稻谷;
四是可以丰富我们的饮食。
以后,我们就可以吃上白花花的大米白饭了。
你们看,那些个南方人,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而我们,则是个个脸皮黑黑。
若是吃上白米饭,用不上几年,我们也会跟他们一样,出来一个就是白面书生,姑娘们也会更加水灵!”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诸位大人若有兴趣,散会后可着人提报种植亩数,以便我上报朝庭大司农,申请稻种。”莞宣说道。
各位地方官一片踊跃,纷纷要求在本地种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