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无稽无弹窗 正文 第五百零八章 声名鹊起
就在这时,人群中忽然冲出一个少妇,跪在白骨前放声大哭:“袁疆啊,你怎么会在这里?都你在外面发财了,怎么会死在这里啊?”钟无稽瞅着少妇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痛哭?井中的白骨又是谁?”
少妇泪水涟涟道:“女子叫丽娘,那个蓝色绣花袋子是我亲手缝制给前夫袁疆的。一年前袁疆跟袁永义外出经商,后来听袁永义袁疆在外面发了财,又娶了一房娘子,并写了休书带给我。因无依无靠,袁永义又对我多加照顾,后来我就嫁给了袁永义。”
钟无稽疑惑道:“仅凭一个绣花袋子,你就能断定这堆白骨是你丈夫的?也许是被这人偷来的或都袁疆送给他的也不定啊。”
丽娘哭着:“肯定是他,这绣花袋是我们当年的定情物,袁疆不会送人的,而且袁疆做事谨慎,绝不会丢失。”
这时仵作已验完,据骨质判断死者大约三十来岁,男性,死后浸泡一年左右,系重物击中后脑致命。
钟无稽又问丽娘:“你丈夫袁永义现在何处?”
丽娘回答道:“他外出经商未归。”
钟无稽稍作沉思,把里正叫过来:“听村里中邪的妇人都是神婆给医好的?我想见识见识这位神通广大的人物,她住在哪里。”
“报告县尉大人,神婆住在张庄!”里正禀报道。
钟无稽命里正带着两名捕快去张庄找神婆,自己则继续向相关人等问话。
一个时辰的工夫,神婆带到了,钟无稽直接问道:“听村里几个中邪的妇人都是你医好的?”
神婆神态自若地点点头:“是的,是我治好的!”
钟无稽皱眉问道:“你怎知古井中有冤鬼?”
神婆平静道:“我能通灵,可以请神见鬼,所以我才会知道。”
钟无稽微微一笑:“既如此,那冤鬼为何人,何人所害,你也一定知晓了?”
神婆摇摇头:“神仙不管世间事,就算那鬼肯告诉我,我也不能给大人听。”
钟无稽大喝一声:“大胆婆子,在县尉面前,还敢装神弄鬼,你可知县尉向来不信鬼怪。既然你你能通灵,今天必须将此事给我调查清楚,否则我的板子不认人!”
神婆不慌不忙:“大人非要如此,我也没办法。大人要打便打,娘子子一不害人,二不图财,给村民治病只为帮忙,何罪之有?”
一番话得钟无稽哑口无言,槐树村的人也齐声为神婆喊冤,钟无稽只好挥手放她去了。
过了几日,槐树村里正来通报:袁永义回来了。
袁永义回来,也是解开一切真相的时候了。
钟无稽派人将袁永义带回衙门,袁永义开始还负隅顽抗,称自己不知道袁疆被害。
钟无稽冷笑一声,将一份纸张扔到袁永义面前:“你看这是什么?”
袁永义拿起来看看:“这是袁疆亲笔写给丽娘的休书。”
钟无稽问道:“这封休书上的字迹确实是袁疆亲笔,但偏偏丽娘二字与字体有细微出入,而且这休书的纸张为何如此薄?”
袁永义头上冷汗直冒:“这,人不知,大概他随手找纸就写,仓促了点吧。”
钟无稽大喝一声:“分明是你以此薄纸覆盖在袁疆的休书上描下了整封休书,却单把名字改成了丽娘,还想骗我?我问你,你袁疆在外发财另娶,那袁疆现居何处?化名何人?”
袁永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钟无稽大喝一声,“来人,动刑!”
两边捕快刚一动刑,袁永义就招了。
原来袁永义早就垂涎丽娘,想占为己有,但一直找不到机会。
在一次闲聊中,袁永义听出袁疆有做生意的念头,便计上心来。
袁永义拿了纸笔请袁疆帮忙写一封休书,自己有个远房亲戚想休妻却不识字,袁疆毫不犹豫便写给了袁永义。
袁永义一边夸袁疆的字写得好,一边问袁疆:“你这么好的学问怎么不去外面闯闯,却偏要在家守着几亩地呢?”
袁疆叹口气:“没有门路,再也没出过门,心里没底。”
袁永义劝道:“我有个表叔在扬州做丝绸生意,我正打算去投奔,不如一起去吧,凭你的学问,做个账房先生,一个月挣个十几两银子是很容易的事。”
袁疆听罢喜出望外,当场便答应了。
几天后,袁永义表叔会派马车来接他们,但最好晚上走,因为白天路上人多,赶路太慢。
袁疆非常高兴,回家准备好银两和出门的衣物。
吃过晚饭,袁疆按约好的时间在村口的古井边等袁永义,袁永义早就藏在井边的庄稼地里,他看准机会朝袁疆的后脑就是一镐头,可怜袁疆哼都没哼一声便倒了下去。
袁永义搜出袁疆身上的银两,拿出准备好的袋子把袁疆装进去。袁永义怕袁疆的尸体会浮上来,又往口袋里填了几块石头,扎好口后便扔进了古井中。
处理完后,袁永义拿着袁疆的钱出门做生意,一去就是半年,居然让他赚了不少银子。
袁永义衣着光鲜地回到槐树村,村民们都很惊讶:“袁永义,你子发达了啊?袁疆呢,不是跟你一起出去的吗?”
“唉,别提了,袁疆比我厉害,现在都有自己的铺子了,他看上个女戏子,不回来了。这不,让我给他娘子把休书带了回来,我都不忍心去他家去啊。”
大家听了,都痛斥袁疆薄情寡义。
后来,袁永义如愿以偿地娶了丽娘。
袁永义供述了行凶的镐头还在家中使用。
钟无稽命捕快拿来镐头,仵作核对之后,确认与白骨后脑伤痕吻合。
古井一案告破,袁永义被打入死牢。
此案一破,加上之前破的几个案子,钟无稽在曲城声名鹊起,连老百姓都知道县尉钟无稽是破案高手。
当然,声名鹊起的不止钟无稽,还有那位神婆也信者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