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包三黑无弹窗 正文 第四百三十三章 开封城中的幸福生活
!皇帝招来宰相王钦若和参知正事丁谓商议包拯平定周边,改变大宋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之事。
王钦若和丁谓一至反对,并且王钦若的反对意见切中要害,大宋皇帝最怕的带兵打仗武将拥有过多的兵力而不受朝廷的控制。
“看来这事只有容后再议了。”真宗皇帝确实想不出有那个将领是他可以放心带兵的远征的。
包拯见自己的提议要被否决了,大宋掌握历史发展先机的机会要错过了,着急的道:“臣既然提出了这个策略,臣愿意带领队伍远征土蕃,在土蕃人的地盘上建立起我宋人的据点,从而对党项人施加压力。我不需要精锐的禁军,只要有几万厢军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厢军驻扎在各地同样要消耗钱粮,将他们派往土蕃的区,也不会增加朝廷的开销。”
“包大人可能不知道厢军是什么状况吧?”王钦若脸上露着讥讽的表情说道。“厢军大多是饥民或者是刑徒组成,朝廷只是为了给他们口饭吃,不让他们造反而已。平常也就能从事一些劳役,让他们上战场见到敌人也就逃光了。包大人有空还是多研究一下我大宋的现实状况吧。光用脑子想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听王钦若这么说皇帝和丁谓也十分的认同。大宋百万军队中的厢军确实是个鸡肋的存在,没有人寄希望于他们能打仗。
包拯的奏折被两位宰相反对,包拯放弃了继续说服大家的努力,这也许是历史的惯性,想要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确实很不容易。
真宗皇帝思考再三只能将包拯的策论束之高阁,等以后机会合适时再看能不能实施。包拯知道自己这个建议应该是没有实行的希望了,看来只能等五十年后换了皇帝又有一位能看清形势的王韶出现才会提出相同的策略。
有时包拯也在想是不是历史上就有人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却没有得到实行,那些建议全都随着时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看来光靠一两个好的想法来改变历史确实很难。
为了一篇策论让两位宰相专门到皇宫跑了一圈,这说明皇帝对这个策论其实是很重视的。可这两位宰相却一点儿也不认为包拯的策论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三言两语将包拯的提议否决了,王钦若嘲笑了一遍包拯对大宋现状不了解,这事在他心中也就过去了。丁谓表面上没有什么表现,对包拯却更记恨。丁谓看出来皇帝对包拯越来越信任了,连这样的军国大事都愿意让包拯参与进来,这原先只是内阁的一些大臣才有的待遇。说明皇帝和包拯的关系更亲近了,这对丁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丁谓想要收拾掉包拯的想法从来也没有消除过。
包拯从皇宫归来后就不再去想自己的策论了。想要改变大宋还是实实在在的干点儿事情吧。
接下来的日子包拯是忙并快乐着。他与李云清新婚燕尔,两人有着说不完的情话,相互看着对方的一举一动都那么顺眼。恨不得两人总是腻在一起才好。包拯只要结束了工作马上就会向家里跑,两世为人的包拯如今十分满足,有媳妇有家的感觉很好。
工作中的包拯其实也是很认真的,督察院的同事们见到了包拯如今都很客气,谁让包拯是他们当中的唯一一个五品御史,而且还跟皇帝关系很好呢。御史们心中羡慕嫉妒恨却也不能说出来,却将一些得罪人的活更多的交给包拯,包拯倒完全不在意,包拯想通了自己现在丰衣足食,升不升官无所谓,甚至是不当这个官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了。所以包拯只要发现官员的违法行为有确凿证据不管对方是谁照喷不误。
弄得各派大臣不时的在皇帝面前打包拯的小报告,希望能将这个不遵守规矩的御史赶走。不过真宗皇帝看着包拯对于朝廷中的各派都喷心中十分高兴。这大宋朝廷中终于有了不结党营私的官员了。所以不管大臣们怎么说皇帝就是对包拯信任有加,包拯的官位十分稳固。时间一长许多的大臣被包拯喷倒,丢官降职的不在少数。大臣们反倒是怕了包拯,干点儿坏事生怕包拯知道。在民间黑脸御史的名声也传扬了出去。许多受了冤枉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能够让包拯知道,渴望包拯能为他们说话,能为他们申冤。
包拯将喷人这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其他的工作也没有松懈。天气变得燥热,开封城的夏天到了。市民们却没有了往年全城尘土飞扬的感觉,因为包拯主持的修路工程已将开封城绝大部分主要街道修上了沥青路面。
当暴雨袭来时没有了满街的积水和泥泞,撑一把伞在雨中走过,反而可以享受夏季里难得的清凉。暴雨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困扰。
其实如今的开封城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街上的四轮马车越来越多。车轮碾过平坦的沥青路轻快平稳,将人员和货物运到城市的各地。赶车的把式高高的坐在车上对自己的车十分自豪。
国舅爷刘美将自来水接到了每条街道的路口,派人坐在那里向来打水的人们收钱。一些有钱的人家甚至直接将水龙头接到了家中,足不出户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在包拯的坚持下刘美的自来水公司在水源处修建了过滤和消毒设施,开封城的大部分居民终于用上了没有受到污染的饮用水,居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引发的疾病少了很多。这次国舅爷收了大家的钱却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刘美从家仆口中听了众人对他的评价很是高兴。自己没费什么力气却赢得了功德,并且这真是细水长流,自来水的收入可以一年年的收下去。这一切真得感谢包拯。
包拯不但改变了开封城的白天,而且也改变了开封城的夜晚。皇帝赠送的炼油灯走入了千家万户。从延安府运过来的煤油以比灯油便宜的价格向百姓销售。皇帝并没有想在油灯这事上赚什么钱,千家万户的夜晚因此亮了起来。
有人在灯下刻苦攻读,有人在灯下忙碌着白天剩下的活计。更多的人在灯下谈天说地,或者说着情话。开封城的夜晚从此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