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上的宝藏无弹窗 正文卷 第273章 有奶就是娘
九嵕山孤耸回绝,气势雄伟,树木葱茏,风景绮丽,是渭北山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山。大唐昭陵因山而置,封域10里,总面积达0万亩,是关中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这里埋葬着千古帝王,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闻一鸣来到山顶,眺望远山,突然想起什么道:“你们听过挖坟挖出活人的吗?”
看见众人迷惑不信的表情,解释道:“当年传说李世民强娶魏国之主曹丕皇后之宫女,两者相差几百年,是不是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当年起义头目窦建德起事时,没有巨额金钱资助,粮食极端匮乏,为维持义军的日常开销,只好仿效曹操盗墓掘宝。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窦德建竟然盗到曹操儿子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的宫女墓。”
“开棺后发现,里面有一个0来岁的女子,貌若天仙,十分漂亮,就像活着一样躺在棺材内。窦建德一看这个女子穿着的衣物和陪葬品,知道不是当时人。”
“不可思议一幕发生,美女居然开始喘气,并慢慢睁开眼睛,望者大骇。想不到葬于三四百年前的宫女,竟然神奇地复活!”
“窦建德觉得此事甚奇,便将这位女子带回军中调养一番。经询问,女子自称是曹丕皇后的宫女,于是窦建德便收她做房妾。”
“更怪的是,李世民听说这件事,竟然要霸占此女,要她做后宫妃子。此女说,是窦建德救她,才让她有了今天,这再生之恩不能忘记。据说在遭到拒绝后,李世民还觉得很伤心。”
“对于李世民霸占此复生宫女做妃子一事,可以从史书上找到蛛丝马迹。《新唐书》记载:窦建德就是被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剿杀,当时李世民派秦叔宝出阵,将窦建德引出来,结果窦建德一惊一犹豫,被打成重伤,遭生擒,后被斩于长安。”
“窦死后,其家眷都被李世民籍没收,很可能此宫女就是这个时候被李世民看上的,但是否正是从墓里弄出来的那个宫女就难以说得清,也算千古绯闻之一。”
不光是李世民乃千古明君,开创大唐盛世,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政绩也有很大的贡献。一方面做李世民的好妻子,另一方面非常好学,曾利用闲暇专门收集历代著名女性的业绩,编写《女则》三十卷,也是难得贤明皇后。
柳大通摇摇头,问道:“哎,再厉害的帝王死后也经不住盗墓贼惦记,先生,这次是谁胆大包天?”
“这次的家伙可不简单,号称盗遍大唐十八陵,史上破坏力最强的盗墓贼之一!”
闻一鸣介绍道:“除唐末被朱全忠挟持的昭宗李晔被葬在渑池和陵,哀帝李柷葬在菏泽的温陵外,其他十八座唐陵均坐落在关中这里,所以叫十八陵。”
“关中十八陵各据一山,因山起陵,或封土为陵,或凿山为陵,有的山势险要、曲折蜿蜒,有的峰回路转、难觅行踪,动辄百里之广,无不固若金汤。”
“可其中17座都被盗掘,第一祸首就是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他也算是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一个人,许多珍贵文物都让他给毁掉,然后下落不明。”
“温韬有个特点,能装孙子,谁的势力强谁便是亲爹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到极致。十岁不到,便成有名的小蟊贼,加入土匪团伙的人当中,数他最小。”
“起初百姓看到这么个小娃娃耍枪弄棒,行为刁钻,传以为笑,但当他挥刀杀人不眨眼时,人们方才如梦惊醒。”
“生逢唐末战乱,十多岁就上嵯峨山拉人马,发展土匪队伍。老话讲兔子不吃窝边草,温韬正好相反,他凭着吃窝边草起家,祸害家乡一带,使他率先在自己的家乡恶名远播。”
“温韬以贼头的身份攀附西府王李茂贞,两个各怀鬼胎的人一拍即合,为使自己无后顾之忧,李茂贞认温韬为干儿子,温韬自然乐意拜李茂贞为干爹,并主动改自己的姓。”
“好景不长,军阀战乱中脱颖而出的朱温大军锐不可挡,攻克长安。旌旗西来,直捣凤翔。凤翔李茂贞拼死抵抗,但难以遏制住朱温军队的攻势,最后关头温韬见李茂贞大势已去,遂倒戈投敌,降附朱温。李茂贞落荒而逃。”
说到这里闻一鸣笑道:“可惜又是好景不长,不久朱温战死,他又成没爹没娘,无依无靠。为不被其他军阀吃掉,只能重又回到他当初打家劫舍的据点——嵯峨山。”
“在这里坐观天下,静待其变;还加紧聚敛财物,疯狂地掠劫长安附近的各县,又当起打家劫舍的土匪。”
“正巧而李茂贞又回到凤翔,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他见温韬已被人丢弃,遂不计较昨日背叛自己的旧嫌,派人下书,又与温韬修复父子关系。”
众人无不感叹两人的极品关系,那几年温韬曾担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在担任耀州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温韬挖遍关中十八陵中除乾陵之外的17座皇陵,敛取陵中无数金银珠宝。
黑凤好奇问道:“乾陵为什么没有被挖,是不是……”
“乾陵之所以能保住,还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记载: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在盗掘乾陵时,出现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才把怕遭报应的温韬吓跑。”
大家听完干劲十足,这可是大生意,李世民是什么人?能被他看上的都是国宝,不光是他,十几个陵墓被盗,肯定有宝贝。
闻一鸣笑而不语,他心里有个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王羲之的千古第一帖,兰亭序!
李世民酷爱书法,是唐代很有建树的书法收藏家,早在武德时,就想方设法从王羲之后人那里得到《兰亭帖》,占为己有。
当年王羲之酒后写完兰亭集序后,曾经多次想尝试着将其重写一遍,可是不管使出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复现第一次书写的神韵,变成王羲之自己都无法超越的书法高峰。
他对这幅作品十分珍惜,当做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传到他的第七代孙辈智永和尚手中。智永和尚死后,就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得到后,小心翼翼的保管,并在卧室的屋梁上开凿一个洞,将其藏进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多次派人强索,可是辩才和尚却以不知下落为借口进行了推托。
李世民决定智取,便派能说会道的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书生混进寺庙。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萧翼完全取得了心思单纯的辩才和尚的信任,最后成功骗出兰亭序。
贞观六年命令整理御藏的钟王真迹,装成一千五百一十卷。临驾崩时,安排李治将一部分精品陪葬昭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兰亭帖》。
当年不通文墨的温韬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
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掉。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
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所以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没有被盗乾陵内,才能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