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之王无弹窗 正文 写作是一门修行(当作上架感言吧)
终于又到了有一本书要上架的时候。距离上一次新书上架,好像已经过去了挺多年了。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却也没有那个动力回去翻查。想要写一本有关创作者的书,这个想法最初是在13,14年的时候。我们几个好朋友在聚会中提起了许多圈内八卦,于是,要不把所有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写一本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黑暗文学史”吧。因为工作量非常浩大,且牵涉到如何把一些只有我们知道的东西包装消化,让人看不出来马甲背后是我们几个,还牵涉到非常多的秘密取证工作,后来终于是不了了之了。
期间,也有和王若虚聊起,把他写的那个《文字帝国》的作品系列融合起来一起推动。然而《文字帝国》的版权在ONE手里,操作起来也有麻烦。毕竟不是去讨个人情就能让对方把版权交给我。我自己,也缺乏将一个IP系统运营好的必要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假如之后我觉得有这个信心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件事情,我还是会去尝试的。
要讲述作者的故事,就得细究许多玄妙的东西了。作者为什么写作,是什么推动着他们在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付出那么多时间、精力,收获却又是那么少。是什么,使得整个行业从多少年前的形态变成了如今的样子。而创作本身,又是什么,作者如何面对文本,如何揣测读者和编辑、出版社、平台,又是如何在纷繁芜杂的目标和方法中不断进行自我博弈的……
以我对文艺理论的浅薄的掌握,似乎连这些问题百分之一、万分之一都无法解答。
我最初接触到的真正触及到如何写如何谋篇如何将主题凸显或者隐藏起来,如何设置意向和象征的作品,其实是《王谢堂前的燕子》——欧阳子所著,解读白先勇的短篇集《台北人》的一本书。开始只是倪文尖老师推荐,后来这本书我大概反复读了有四五十遍吧。倪文尖老师借给我的那本台湾的繁体出版物,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归还。我反复读完到能够放下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从华师大中文系退学了。
略萨的《致青年家的信》在我看来更多是关于写作者的态度的,关于一个作者要如何在写作中面对自己,但对于写作本身,似乎是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更触及核心一些:作品的轻与重、速度、主题等等,薄薄一本册子,却触及到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主题。不过,这也是只有写过,并且在写作中遇到过相当大的困难的作者,才能体悟和理解的东西。
而后,接触到了张大春老师的《稗类》,那是让人有些振聋发聩的书,以至于我前后买了四个版本。后来,因为业务的关系,和张大春老师有了不少交流,但我拿去让大春老师签名的,还是《大唐李白》而不是《稗类》。让一个老师在一本理论著作上签名题赠,这对我来,有些太重了。对于《稗类》,后来我也觉得有些地方,未必能尽然认同。讲究写作、学习与掺杂在其中的形式感的我,并未明此事。后来,也只是在线买了一本大春老师早年写的《我妹妹》聊作补偿。
至于《故事》《救猫咪》《编剧备忘录》等等,在我看来都只是方法,而非理论。方法是关于如何去具体执行和操作的,是给你一个框架、一个表格,指导你如何去填写的。从这个意义上,和当年的“从入门到精通”“傻瓜也能学XX”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因为创作本身的入门门槛有高,这些引人入门的作品,也就显得相当学术和高端。
有没有用,当然是有的。写作的领域,认得清理论,能够辨识和体认别人的水准和自己能够去写,完全是两回事。虽是入门,但当初也是交了钱跑去北京,在大雪天里听了一周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的讲座,获益匪浅。
在写作实践上,我也走过了非常繁复曲折的道路。编辑、记者、创意文案、编导、编剧……等等等等细分类型职业都做过了。大概,现在不大可能有比我更全面的作者吧。而且,在这些写作、工作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相当多的其他技能,有许多和其他的表现形式去匹配、结合、融合的尝试,大大推动了我对于各种媒介的思考和体认。
对于网文,我也是这样的态度。我最初是2001年开始尝试着写网文,断断续续,纯粹算是写着玩的。后来,到2005年开始写《数字生命》(已经被404了),才算是进入了网文的职业圈子。我一直觉得,是网文这样的形式、平台,给我提供了在写作上进行更多尝试的机会,是一个在叙述、表达上更充分和自然的界面,它大大革新了传统的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方式,在行文的习惯、速度、情节设计上,有了相当多的创新的可能。
只是可能。我自己并没有将那些可能一一付诸实现,这些年来,看到的许多网文,也似乎并没有做太多这样的尝试。归根到底,网文还是迅速从一个写作和交互的形态,变成了一个工作输出的形态。
所以,我几次因为其他工作而离开网文圈,也没觉得什么可惜的。虽然经济上算算损失是不,或许一路写下来,应该比现在好些。但是,本来就志不在此,网文领域,除了少部分作者作品,毕竟,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工业制成品而已。
14年到15年,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课的时候,我把这些年累积下来有关写作的思考整理出更偏向于技术实践的《创意与写作》的课程和训练体系。课程更偏向于写作的“技巧”层面,格式和基本逻辑层面。也就是,在“心体技”三位一体中,涉及跟多的是后面两个环节。后来,自己的公司成立,在公司框架下,将这部分课程的难度和理论密度提升,再补充了部分世界观建构的课程,做了两轮对公司内和伙伴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合作方开放的课程。效果还不错。
整个课程的核心,其实是有关如何从写作目标出发,建立思考逻辑和基本框架,然后如何去把东西有效率地写下来,并且避免很多基本的表达问题。我觉得,写作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通过有效率有方法的训练,通过阅读和对阅读成果的学习体认,至少可以把写作基本能力提升到及格线。或者,比及格线略高那么一。到了65分水平,差不多也就有了基本的文体自觉了。
而后,就是漫长的依靠努力、依靠天赋、依靠气运、依靠时机的过程了。最核心的是:依靠痛苦。我就不解释什么叫做“赋到沧桑句便工”了。
一个作者想要全方位强大,阅读量、思考深度、写作的训练量、日常触及到的各种材料的质量、知识和创意的积累和管理方式等,都只是写作一个作品的前置基本条件。在写作一个作品的时候,基础的三观、作品的立意和立论、故事建构、材料采集梳理和选择、结构、叙述方式、对阅读体验的管理、检讨自己是不是具备改类型该题材该方法写作的基本能力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入和缜密的思考、检讨。这些,还是在有充分的字词、语法和常识掌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我反思自己那么多年写东西的经历,觉得自己的文体自觉这关过得还是蛮早的,大概03,04年的时候吧。但之后那么多年,我充其量也就是在65分基础上,提升了不到10分。要我现在综合写作能力,大概,平均72,73分。有良好状态和表现的时候,大概能冲击80分。也就是这个样子了。而文笔,大概是我最弱的一环,现在还在65分基础线上徘徊。夸我文笔好的,请检讨一下你们自己平时看的都是什么玩意。
到了17年底,才终于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仔细想来,最初这个想法是被《重版出来》这个日剧所激发的。《重版出来》讲述的是漫画编辑和作者的故事,燃不燃的是另一回事,但是,其中许多有关于作者、编辑们的互动和心态的转变,可以真正触及到了创作者的许多核心要素。真的是很让人触动。而后,陆陆续续又补了《编舟记》《爆漫王》之类的东西。到了年中,哪怕是冲着石原里美去补看了《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却也看到了其中描述的诸多作者的心路、类型和变化,感触不少。别吐槽我看日剧日漫之类的了,看看国内有啥能让我看吧。《傲娇与偏见》我还是冲着其中诸多熟人去看了,然而,有人真觉得迪丽热巴和真正的作者有一毛钱关系么?
再之后,还是看番让我有了决心要写。看的什么?《三月的狮子》原来,一个人的成长上,能有那么美的沿途的风景,能有那么些微的感动、感触、接受与疏离。“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倒也没错,但是,这沿途上,也并不是瞎的聋的。
但是,这些东西,只是积累了不少感触和想法,并未触及一定要写和怎么写这个东西。大概,对我来,写这种东西,主题太沉重和深刻了。一直到12月,忙到完全不想写策划了聊商务,各种逆反情绪下,抽出了不到10分钟,写了如下这个简短的设定:
————————————————————————————————
好的文学少女呢?
设定:
仆街作者岳清言为了赶deadline,连续工作了将近100个时,终于过劳死在了键盘上。而这恰恰应了他自己的flag:仆街作者死在键盘上。
由于flag太过稀有,岳清言得到了一个最为难得的机会:重生并和浮士德签署条约,将灵魂和作者这一职业彻底绑定,成为灵魂作者。
从这一刻开始,他必须要写作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是不同文体形态。而每次写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都会经过浮士德的评估并经受市场、读者的检验。作品的好坏不同,他可以从作品中的角色身上获得一个随机技能。
比如,如果岳清言写了《老人与海》,那么他就极大几率学会捕鱼、船只驾驶、猎鲨中的一个,也很有可能获得死鱼身上的技能“游泳“和”不腐“。技能的来历无比随机,但还是有迹可循。由于这个重生的位面和原先位面不同,岳清言的灵感或许会和原先位面的各种作者的想法重合,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从作品的写作中获得来自作者的技能,那就更加随机了。所以,岳清言如果写作《老人与海》,也有可能获得的技能是”酒量“,”猎枪射击“。
正面的技能获得必须通过完本作品,如果烂尾,则是随机获得负面被动技能一个。比如,如果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烂尾,岳清言有可能获得的负面技能是“抑郁症”“卡文”。这种合约,充分明了“写作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在这种压力下,岳清言就算再怎么样,也不敢烂尾或者挖坑不填,不然,后果到底是什么,他完全不知道。
在一开始的自由创作阶段结束后,浮士德则开始了对岳清言的进一步要求: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包括限定题材、限定主题、限定历史背景、限定角色、限定文风等等。如果岳清言无法达到作品最基础的质量标准并完本或者完成故事,同样会受到相应惩罚。而且,这种惩罚是叠加在无法完本的随机惩罚之上的。
于是,提升能力,增广见闻,体验更广阔的人生,并获得更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岳清言的生活主题。而越是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名望的作者,岳清言就越是发现,写作是如何在和自己的内心作战。
————————————————————————————————
是的。最初,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好的文学少女呢?》,也考虑过写成轻那种一册册样式。不过,因为还是需要有一个方式督促自己写作,这才写了个开头就扔到了网上。反正,和起还有长约呢。起编辑部,真是熟人太多了,虽是完全没有准备,最近N本书这是唯一一本不是提前签约的,但反正也就这样了。
写这本书,哪怕是走签约上架整个流程,在我看来也无非是走流程而已。其他的,真没什么期待,既不是成绩,也不是读者反馈。因为我想通过作品多行业,其实,还是期待能有些作者来看。行业变成现在这个状态是怎么个情况,平台的逻辑、IP转化的逻辑、业务流程逻辑、资金链条逻辑、影视公司的决策逻辑等等,到底都是个什么状况?很多策划和想法到底是为什么成立的?一些想法是如何在讨论和发展的过程中判断可行性,然后被采用或者放弃的?……当然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工作和项目,但是,这些,我贸然闯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没人给我讲。我想,大概现在这种状况也不会有太多区别。
写《完本之王》,从书名开始就是立flag,可想而知我写作的状态多轻松随意了。封面反正是起配发,我也不挑剔。至于成绩,编辑很给力地排了不少推荐,目前我也不知算是好还是不好。离开几年,对网文平台没什么了解,也就是平时看书而已。反正,“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随便吧。
一方面,这本书用网文来探讨写作本身,不希望太严肃,也不希望太轻松了。写标准网文路数,别我写不来,就算我写得来我也不会这么干。太没意思了。我希望透过《完本之王》传达给读者的,是理念、方法和一些未必正确的对行业的了解。而不是“爽”。实在的,我从没理解过“爽”这玩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称呼,为什么会变成现今这种状况。
从网文的角度,这大概是我的倒数第三本网文吧。倒数第二本有一个开头,六十多章的样子。最后一本,有了想法和基本故事,甚至在后台抢注了书名。写完这三本,网文就再也不是我的工作内容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有什么关系呢。我又真不靠网文过日子。
现在,书的收藏是20000多,就算按照收订比10:1,那也就是2000订阅,折合千字稿费差不多30。以我一个月20万字不到的更新量,加上各种福利啥的,也就不到一万。这还是理想状态哦……我的判断,这本书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有3000都成问题。
能干啥呢?作为一个居酒屋基金,写完了稿子可以出去附近的馆子吃菜,喝酒,捧着kindle看书就行了。
另一方面,我本身设定的读者就是对写作和阅读有兴趣,对内容行业有兴趣或者是有业务关联,有基本的阅读积累,有基本的阅读品质,除了网文至少也看别的。如果对泛娱乐行业有了解或者就身在其中,那或许有些方面会有更多共鸣吧。至于其他各类被白文搞坏了口味的读者,不理解、不伺候、不纵容。还是那句话,我又没求你们看。作者在读者眼里分三六九等,读者在作者眼里也一样分三六九等的。我就是摆谱了,摆架子了,耍横了,你又能拿我怎么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你我都适用。一个滚滚而来的大时代,无非是谁碎得彻底谁还有个囫囵而已。
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年在现当代文学课上,倪文尖老师的:文学就是不合时宜。当时,其实是不大理解的。而随着年齿渐增,对这一反而越发有了体会。当日常生活是如此无聊的时候,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东西来乐呵一下是不合时宜;当周围是一片繁花似锦的时候,写写凄清冷落也是不合时宜;当很多人觉得写作、阅读只有一种样貌的时候,写不一样的,不也是吗?
其实,我挺不愿意用白读者这种字眼的,读者就是读者,看完了喜欢或者不喜欢,继续或者放弃,都是个人自由。而被读者们成为白作者的,我或许也不怎么看他们写的书,但我真的知道他们有多努力。
在读者群里,我过,写作领域,专业和业余的差距,比任何读者想象中都要大。你看着觉得有了这种子我也能写的东西,其实完全不是。不信的话,网上找个别人逆推的大纲,试着自己写写看《庆余年》《赘婿》《希灵帝国》《修真四万年》《放开那个女巫》……所有故事和材料都给你,你也写不出来。一直想对整个读者圈:觉得好看就看,看正版;觉得不好看就滚,别叽叽歪歪。
阅读是什么?除了愉悦,至少我自己还是想通过阅读获得什么的。知识、经验、常识、情绪体验、经历、方法……各种各种。它能带给你我的,远不知识占据你一个碎片时间,让你去看看那些支离破碎的“爽”而已。只要阅读能够持续提供那些你不管注意到没注意到,比爽更深刻一的东西,它就不会是投资人眼里和短视频、游戏对标的占据狭时段,可以快速展开使用的娱乐产品而已。这个行业,除了钱、利润之外,更多是依靠着意思、意义支撑着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而对于阅读、文学、泛娱乐这个市场,其产生、兴盛乃至于变了味道,都是因为作者、各领域的创作者、运营者、读者。以前研究文学领域,只要研究阅读平台,作者、读者。但现在,想要去洞见整个行业的脉搏,看这个行业为什么、怎么样和将要去到哪里,则需要看许多公司的年报、国家和各地的政策、乃至于M1M2市场流量……业内人都知道,这个行业有了不起了。
希望,你我,都是这个了不起的大时代中,不那么快被淘汰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