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弹窗 正文 第六百四十七节 持久战和消耗战
一周之后,大选结束,保守党大获全胜,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上台组阁。如果说格莱斯顿这一时期英国最出色的政治家,那么这个迪斯累里就是唯一能在政治上抗衡格莱斯顿的人。
迪斯累里是托利党人,后来托利党改名为保守党,开始脱离贵族色彩,希望得到平民选民的支持。迪斯累里对保守党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保守党内部推行自由主义纲领。
所以在政治态度上,迪斯累里跟格莱斯顿是相似的,都主张贸易自由。跟格莱斯顿不同的是,迪斯累里主张对外扩张。
这是典型的帝国主义政策,对内妥协,对外扩张!对内提高民众福祉,对外进行殖民掠夺。
但扩张的基础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迪斯累里愿意在非洲扩张,在美洲扩张,在印度扩张,但让他在中国扩张,至少在这个时代,是不现实的。
所以历史上这个巧取豪夺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股票,发动阿富汗战争,布尔战争的扩张主义者,在面对是否要卷入世界大战的风险,同样十分犹豫。
但对德国就没必要那么客气了,对德国侵犯中立国比利时提出了强烈抗议,宣布对德国进行经济制裁,冻结在英国的所有德国资产,包括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以英国安全为由,宣布关闭英吉利海峡,理由是防止出现比利时无端遭到入侵这样的危险。规定任何经过英吉利海峡的商船,都需要经过英国海军的检查,严禁任何军事物资通过海峡。
这其实就已经是对德国进行封锁了,因为德国除了波罗的海贸易之外,绝大多数海外航线都要通过英吉利海峡,此举等于切断了德国从其他国家获得资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制造火药至关重要的硝石原料,德国最大的硝石来源,是从南美的智利进口。
同时这也是对法国的保护,经过这几年的军备竞赛,德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经济规模,德国海军规模已经基本上跟老牌海军强国法国比肩,在主力舰方面,由于德国军舰更新,设计更先进,对法国主力舰甚至处于绝对优势。而且法国由于面向大西洋和地中海有两到海岸线,因此法国海军一直分散驻扎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而德国海军就面向北海,对法国大西洋舰队拥有绝对优势。
但现在英国宣布关闭英吉利海峡,让德国海军不能直接进攻法国大西洋一侧沿海,对法国的海上安全是一个巨大的保护,而且也让德国无法通过海上路线,为侵入法国北部海岸的陆军提供支持。
英国的态度,当然引起德国的抗议,可在跟法国交战过程中,德国也不想同时跟英国开战,哪怕背后有中国的背书,但招惹了英国,德国受到的损失更大。所以德国的抗议,仅仅局限在口头上。
一方面打压德国,另一方面,英国加强了对法国的援助。禁止德国商船通过英吉利海峡运输战略物资,但英国商船却将这里当成了给法国输送战略物资的捷径。大量武器装备,军事物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入法国。
加来、勒阿弗尔、布雷斯特、南特和波尔多这些有铁路通往巴黎的港口,一片繁忙,英国制造的军火物资作为无偿援助,潮水一般涌入巴黎。
法国人完全不考虑经济成本,对法国人力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动员,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一下的法国男人,全都被要求进入軍队服役,除了军工生产、政府职员、铁路员工之外,凡是跟军工生产没有关系的成年男性,都必须服役,这让法国可以将軍队扩大到五百万人。
非这样的极限动员,不能保卫巴黎,保卫法国。因为此时法国主力被拖在南部的德法边境,而德国人却用两百万波兰軍队,通过比利时,从法国北方向巴黎逼近。前锋已经攻占了亚眠,并且沿着铁路向前快速推进。可法国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抵挡波兰人,法军主力近三百万人被拖在洛林高原,分布在孚日山脉的贝尔福到默兹河的凡尔登一线,对面是三百万德军主力。从前线抽调軍队,则有可能让正面战场突然崩溃。
因此法国只能动员大量的后备军,这些后备军派往前线阻挡波兰人,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将他们向巴黎集结,利用巴黎周边的马恩河、塞纳河等天然河流组建防御阵地,同时留守巴黎周边的有限軍队,则派往前线,用他们的牺牲,来迟滞波兰軍队的推进速度,为后方组建新兵争取时间。
英国武器和法国自己生产的武器装备,不断的武装新兵,组建后的新兵不断涌入巴黎,巴黎的兵力不断加强,短短一个月,在兵临城下的压力下,做事拖拉的法国人,展现了难得的高效,他们往巴黎送来了一百万新兵。而且在巴黎城外完成了防御真的的修建,只等着波兰軍队的进攻了,而波兰人此时已经推进到了贡比涅。
波兰人的推进不可谓不快,才仅仅一个月,他们就从进入比利时,挺进到了巴黎附近,可以说,连后方都没有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他们就在不停行军,此时比利时的反抗力量还在激烈抵抗。但毛奇还是觉得太慢,他现在需要的就是速度,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他算是真正感受到了当年中国軍队统帅迂回哈萨克时候的紧张情绪,当真是晚一天,甚至晚一个小时,都有可能造成计划失败。
但俾斯麦还是低估了进军的难度,在行军靠双腿,补给靠牲口的时代,闪电战真的是玩不起。如果后推一百年,还可以通过骑兵突进的方式,如果前推一百年,就可以利用车辆运输的方式推进,但偏偏夹在这个机械化前的时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火车的时代,在法国人大肆破坏铁路,将机车全部调走的情况下,波兰人前进的速度是有极限的。
当波兰人推进到瓦兹河畔的贡比涅森林的时候,发现河对岸的法军已经建立了工事,毛奇马上意识到,北方大迂回的战术失败了。
在毛奇本来的设想中,他是计划让波兰軍队快速推进,直接攻占空虚的巴黎。但一方面他高估的波兰軍队的推进速度,另一方面,他低估了法国人在压力下的动员能力。
波兰軍队到巴黎附近的时候,法国人已经成功建立了防线,毛奇知道,在这个守强攻弱的时代,要突破法军的设防阵地,并不容易。
毛奇当机立断,让波兰軍队放弃向巴黎北方迂回进攻的计划,转而向东强渡瓦兹河,然后向马恩河方向推进。
当法国人还将防御中心放在巴黎的时候,训练有素的波兰軍队强行突破了仓促建立的瓦兹河防线,从贡比涅地区度过了河流,巴黎一片恐慌。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波兰军队并没有向巴黎推进,而是向马恩河方向快速推进。波兰的后续軍队,竟然沿着康布雷到兰斯的铁路前进,从贡比涅渡河的波军则沿着埃纳河前进,这时候法国人才惊讶的发现,波军转向了,他们的目标是兰斯。
法军从凡尔登和色当抽调了一部分预备队,但没来得及救援兰斯,波军占领了这里。兰斯是一个交通枢纽,铁路从这里通往四面八方,连接巴黎跟凡尔登地区。
法国人马上反应过来,德军的战略方向变了,他们放弃了直接攻占巴黎,而是想要切断巴黎跟德法边境主力的联系,包围法军主力。法国人想要阻止德军的图谋,可是德军主力在正面战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前线不断告急。波军则从兰斯继续向近在咫尺的马恩河推进,目标是马恩河上的重镇沙隆。
一旦让德国人切断了马恩河,巴黎跟洛林高原的法军主力将失去联系,尽管法国的铁路网已经形成,但马恩河被切断之后,就需要绕路,战局将变得极为不利,况且德国人肯定还会继续进攻。
保卫沙隆变得至关重要,法国政府开始向这里派遣重兵,从巴黎抽调了三十万人,乘坐火车开进这里。南方新组建的軍队,不要求开赴巴黎,而是直接开赴沙龙。同时命令沙隆守军死守阵地。
双方沿着巴黎到沙隆之间的马恩河防线,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开战以来的最大规模战役开始了。
战斗至今,波兰人上没有碰到硬仗,他们一直在对付法军后备军,年轻人和老年人组成的軍队。
而波军训练、装备水平都在仓促武装起来的法军之上,战术素养上更是不知高了多少,指挥上,也优于法军,因此一路势如破竹,这时候却遇到了硬茬,法军死守不退。
一个月之间,从沙隆到巴黎之间,法军沿河、沿铁路构筑防御工事,铁路被炸断了,但河流还在,波军多次突进到河对岸,又多次被法军击退。
法军的战损一直高于波军,但他们胜利了,因为他们成功的守住了防线。但付出的代价十分高昂,先后出动80人次的兵力,损失高达25万人。
此时经过初期的混乱之后,凡尔登防线也已经稳固,开始从前线抽调兵力,回援沙隆,此时波军后撤了,如果不后撤,他们将面对凡尔登与沙隆守军的两面夹击。
可这一撤退,让毛奇明白,战争开始转入持久战和消耗战了,这样的战争,不是毛奇想要的,因为这样的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毛奇将自己的意见传回国内,希望皇帝和内阁考虑这一因素,毛奇表示,通过单纯的战争手段,已经不可能摧毁法国了,如果要避免更大的损失,应该考虑和谈解决争端。毛奇表示,他可以在谈判期间,给巴黎施压,但仅此而已,攻占法国首都的计划已经失败,围歼法军主力的计划同样失败了,继续打下去,只会无谓消耗德国和法国双方的鲜血,将没有任何战略利益。
连毛奇都这样说了,以他的威望,这几乎就是定案,德国内阁毫不怀疑,战争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要么选择进入消耗战,要么就只能和谈了。德国通过了尚未断交,但关系已经到了破裂边缘的英国,传达了德国可以接受谈判的态度。
德国认为他们依然占有优势,因此可以提出一些符合自己利益的要求,而且德国认为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们只是要求让西班牙卡洛斯政权独立建国,不谋求割占一寸法国土地,也答应英国,会保证比利时的独立,第一时间撤出比利时。
但法国人拒绝了,因为他们刚刚打赢了一场大会战,将德军(波军)的进攻击退,乐观的法国舆论甚至认为法国反攻的时机到了,接下来不但要全面击退德军,而且要收回失地。在这种乐观态度下,法国政府不敢答应任何让法国人民感到屈辱的条件。
而且法国打这场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法国陷入德国势力的两面夹击之下,因此法国不能接受法国西部边境上有一个对法国充满敌意,跟法国有领土争端的新国家出现。
法国明确表示,拒绝德国的条件,甚至在前线稳定,后备军建立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法军再一次跨过了比利牛斯山脉,攻入了卡洛斯派势力范围。因为法国人希望,能尽快联合西班牙政府军,打破西班牙内战的僵局,将卡洛斯政权消灭之后,德国就没有了继续战争的理由,到时候不管是继续战争,还是进行谈判,法国都将占据主动。
法国不但拒绝了德国的谈判条件,而且还派兵再次侵入了卡洛斯派领土,这被德国人视作挑衅,德国彻底愤怒了。
此时什么都顾不得了,速战速决也好,持久战消耗战也罢,都不得不全力以赴打下去,德国开始进行第二次动员,这一次德国跟法国一样,宣布五十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全部进入軍队服役。
德国人口比法国多,而且由于这些年增长快速,人口相对年轻化,因此他们能动员的士兵占人口比例更大,4200万德国人口,足可以动员700軍队,加上波兰的两百万軍队,以及波兰还有两百万的动员潜力,德国可以武装起来上千万軍队。
但问题是,如此庞大的軍队数量,即便是德国的工业能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为部队配齐武器。
于是国际军火商的狂欢,彻底爆发了,之前他们向西班牙内战提供武器,只是开胃菜,现在向欧洲两个最强大的陆军强国提供武器,才是真正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