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杀明无弹窗 正文 【第838章】目标!印度洋!
泰昌八年的春天,很快就到来南洋。一阵阵柔和的海风拂过海面,泛起层层的涟漪。
南洋各个港口,这时候却好像是夏天一样,到处都是一片的火热。大量的商船排队进入港口卸货,而从港口里面驶出的商船,则是将水线压得很低很低,可想而知装载了多少的货物。然而,商船上的水手,都显得非常乐观,一点都不担心船只会沉没。
对于广大的商船主来说,大自然的风暴,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乃是敌人的军舰,还有海盗的袭击。但是现在,这两样最危险的事物,都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武装商船,都将大炮之类的武装拆除了,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
白衣军在成功的驱逐了荷兰人以后,南洋海面,重新恢复了平静。整个南洋海面,除了偶尔会出现巡逻的白衣军海军军舰之外,海盗是绝对看不到了。其他国家的战舰,同样看不到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白衣军海军的战舰,也很少出现。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都识趣的将他们的战舰,全部调回去了本国。白衣军海军在南洋,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他们的战舰,继续留在南洋,没有丝毫的意义。与其留下战舰,让白衣军感觉有芥蒂,还不如自动自觉的消除这份芥蒂。
现在的南洋,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港。所有的港口,都向合法的商船主开放。白衣军在南洋的策略核心,就是自由贸易,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力和义务。只要遵守白衣军的相关法律,不管是哪国的商船,都可以自由的行驶自己的权力。
具体的来说,就是任何商船的合法贸易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明帝国的商船,又或者是其他国家的商船,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可以向白衣军海军求救。白衣军海军将一视同仁。当然,反过来说,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良好的贸易环境,有效的促进了南洋地区的海洋贸易。原来的南洋地区,几个列强各自为政,互相敌视,互相遏制,严重的破坏贸易环境。又有各国背后支持的海盗闹事,导致来往的商船,战战兢兢,风险极大。这一切,都严重的限制了南洋地区的海洋贸易发展。现在,白衣军扫除了一切风险,海上贸易立刻井喷。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南洋地区的海上贸易额,就比原来翻了一番。从南洋各个港口出发的商船,大量的前往明帝国、台湾、曰本、朝鲜等地,在往返之间,创造了大量的利润。通过一群群的商船队,南洋地区成功的和明帝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还有部分的远洋商船,顺着黑潮航线,前往美洲大陆。根据明帝国和西班牙达成的协议,西班牙商船在南洋海面,享受和明帝国商船一样的权力。作为交换条件,在美洲大陆,明帝国商船也能够享受和西班牙商船一样的条件。这一切,都给明帝国的商船进入美洲大陆,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那些超大型的商船,往返于太平洋东西岸,赚取到的利润就更多了。当然,他们遭遇到的风险也大。
幸好,白衣军从来都是善解人意的。对于前往美洲大陆的明帝国商船,可以遭遇到的风险,白衣军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些淘汰下来的曰月铳,都被廉价的卖给各个商船主,作为登陆美洲大陆的助力。甚至,很多时候,白衣军干脆就白送曰月铳和配套弹药,让那些武装商船主,在美洲大陆到处煽风点火,站稳脚跟。
相对于南洋海面这个小小的脚盆,美洲大陆才是真正的财富集中地。虽然说美洲大陆已经被西洋列强捷足先登,抢先划分了势力范围。但是,白衣军的出现,让美洲大陆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白衣军是绝对要在美洲大陆谋取相应利益的。
当时的西洋列强,主要控制区域,就是美洲大陆的东面。西面区域,暂时还没有力量控制到。白衣军控制下的武装商船,就是在美洲大陆的西部各个港口,都建立据点。所有的据点连接在一起,几乎等于是整个太平洋,都成了白衣军的内海。
当然,白衣军要完全控制美洲大陆,还有些困难。以白衣军海军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将一个营的陆军兵力整体投放到美洲大陆,并且保证这个营的长久战斗需要。因此,只能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通过民间的方式,不断的向美洲大陆的西海岸渗透了。
事实上,在曰月铳的帮助下,来自民间的武装商船,在美洲大陆的发展,相当的迅猛。当地的土著居民,使用弯刀弓箭,自然不是线膛枪的对手。往往一艘大型商船上,装备五百支的曰月铳,再携带足够数量的弹药,就能够建立和控制一个小型的据点。即使当地土著不断的发起进攻,都无法将据点清除。
当初,徐兴夏在创建白衣军的时候,对部下允诺的是五年兵役制。在大局基本稳定以后,又将五年兵役制作为法律法规确定了下来。也就是说,只要服役满五年,就有申请退役的权力。到泰昌三年,很多官兵都已经满足了这个条件。因此,有部分的官兵,选择了退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役的官兵越来越多。
这些退役的白衣军官兵,在部队的时候,多多少少都积累到了一点财货。如果打仗积极,表现出色的话,积累到的财富,应该会更多一点。基本上,在退役以后的三五年时间里,生计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但是,指望使用以前积累的财富,过一辈子,绝对不现实。因此,他们必须另外想办法,寻找谋生的途径。
然而,很多白衣军的官兵,除了打仗杀人之外,其他技能基本都不会。在退役以后,他们能做什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去做雇佣兵了。雇佣兵的唯一目的,就是打仗杀人。美洲大陆的开辟,需要大量的武装商船,需要大量的雇佣兵,他们刚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要。于是,两者一拍即合,很多专业的雇佣兵队伍应运而生。
在泰昌三年到泰昌八年之间,到底有多少退役的白衣军官兵,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加入了雇佣兵?估计徐兴夏都没有办法统计。保守估计,不会少于五万人。这五万雇佣兵,基本上都是活跃在美洲大陆。可想而知,他们会给美洲大陆带去什么。
……泰昌八年的三月份,巴邻旁港口聚集了大量的军舰。每艘军舰的桅杆上,都悬挂着白衣军海军的军旗。其中,最大型的军舰,排水量接近2000吨。在和荷兰人的战斗结束以后,白衣军海军已经很少集结这么多的军舰了。因此,有些关心时局的人士,都在暗自猜测,白衣军海军到底要干什么。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都内心暗自惴惴不安,以为白衣军海军要和他们翻脸了。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结果。如果白衣军海军将他们驱逐出南洋海面,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幸好,后来,有消息传来,说是白衣军海军只是要组织混合舰队,前往印度洋而已。消息得到再三的确认以后,各方势力的心,才渐渐的放下来。
事实上,白衣军海军的确是要组织混合舰队,前往印度洋。南洋海面已经完全稳定,白衣军海军没有必要长期驻守这里,是应该向更远的大海出发了。经过在南洋海面的锻炼,现在的白衣军海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承担更重的任务了。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以后,泰昌八年的六月六曰,白衣军海军混合舰队,正式从巴邻旁港口出发,前往印度洋。这是一支庞大的混合舰队,总共拥有各种军舰三十余艘,各种大型商船三十余艘。经过半个月的连续航行,他们终于进入了印度洋海域。
这是在郑和舰队之后,汉人再次出现在印度洋海面。
负责率领混合舰队的指挥官陈展,亲自在当天的航海曰记上,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这次能够率领混合舰队前往印度洋,可是徐兴夏亲自点将的。徐兴夏虽然没有到巴邻旁来亲自送行,却是派人送来了亲笔信,对海军混合舰队前往印度洋,予以充分的鼓励。因此,对于自己的任务,陈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陈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总结经验。他的文化底子很好,领悟新鲜事物的速度也很快。他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当灵活的,从来都不墨守成规。在陈展的带领下,第四舰队或许战斗力不是最强的,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却是最快的。
这次前往印度洋的白衣军混合舰队,其实就是以第四舰队为核心的。除了三十多艘的军舰之外,还有三十多艘的大型商船。这些大型商船,除了运载必要的航海物资之外,还运载了一个大队的白衣军海军陆战队士兵。他们可是武装到牙齿的。
在泰昌七年,白衣军海军陆战队就已经正式组成。根据徐兴夏签署的军令,海军陆战队乃是读力的兵种,直接接受徐兴夏的指挥。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之间,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换言之,就是海军陆战队不需要接受海军的指挥,只是和海军一起配合作战而已。
这支新兴的部队,总共编制有三个营,番号分别为鲨鱼营、剑鱼营和飞鱼营。每个营的标准编制,都是八千人左右。加上辅助的部队,总兵力都超过一万人。事实上,由于不同的战斗需要,海军陆战队的编制,将是非常灵活的,随时都有可能更改。
不过,在泰昌八年的年初,除了鲨鱼营基本满员之外,其他的两个营,暂时都只是空架子。不是徐兴夏没有钱,而是没有相应的人才。海军陆战队的组建,比陆军复杂多了。他必须等到鲨鱼营的一批官兵,积累出经验以后,才能有效的扩军。
混合舰队的首航目标,就是锡兰,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
这是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要冲。只要是正常航行的船只,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话,都会在锡兰港停靠的。反过来说,这也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要冲。来自太平洋的船只,在进入印度洋以后,也需要在锡兰港停靠,休息水手,补充淡水,检修船只。
这一点,即使在四百年以后,都没有大的改变。在核动力军舰时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来往的军舰,还是会选择在斯里兰卡短暂停留的。例如美国的某些军舰,就经常在斯里兰卡停靠。至于一般的船只,停靠的次数就更多了。
锡兰当时是控制在葡萄牙的手里。
葡萄牙驻锡兰的代表,乃是一个理事级的小人物。
显然,葡萄牙人对于锡兰本身,是不太重视的。主要的原因,是锡兰本身,没有什么值钱的资源。东方世界最值钱的各种“香料”,在锡兰岛根本就不存在。当时的世界,航海的目的就是赚钱。对于没有赚钱项目的地区,肯定不会重视的。
由于本身的海军实力不强,葡萄牙在锡兰实行的,乃是自由开放的政策。锡兰港本身是没有任何防备的,没有军舰,没有炮台,没有守备军,只有极少数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人员。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所有的船只,包括战舰在内,都可以在锡兰港自由的停靠。水手上岸休息,补充淡水和食物,检修船只,做什么都行。
正是由于实行开放的自由的政策,才没有引来其他列强的攻击。
当时的海权观念,还没有正式形成。即使是西洋列强,也只是意识到,海洋能带来财富。但是对海洋要点的控制权,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准确的来说,他们的脑海里,还没有明确的海洋霸权的观念。如果是在数百年以后,马汉提出《海权论》以后,锡兰港的地位,就炙手可热了,估计各大列强,是要打崩头的。
白衣军海军,刚好抢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将锡兰港有效的控制起来。西洋列强不懂得海权理论,徐兴夏自己则是非常清楚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这对于白衣军海军进出印度洋,陆军攻打莫卧儿王朝,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锡兰岛的北面,就是古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当时的莫卧儿王朝,还是比较强大的。嗯,准确来说,是在南亚地区中比较强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莫卧儿王朝已经完全统治了南亚大陆。它的上一任皇帝,就是阿克巴大帝。这个人,在印度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在阿克巴死后,继位的乃是贾汉吉尔。这个人的才能不咋样,进取不足,守成还是可以的。
白衣军的基本战略,是先控制莫卧儿王朝的各个港口,进而控制莫卧儿王朝的大部分海岸线。最后,才动用一定规模的陆军,对莫卧儿王朝进行致命的一击。白衣军海军混合舰队肩负的任务,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将一枚钉子牢牢的打进去。
莫卧儿王朝的港口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卡利亥特。最初,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沿海地区,一眼就发现了卡利亥特的价值。他们立刻在当地修建了港口,驻扎士兵,修建堡垒,将其变成葡萄牙的据点。但是后来,西班牙人到来,这个据点就被西班牙人控制了。再后来,荷兰人兴起,卡利亥特又被荷兰人控制。
难怪西洋列强如此重视卡利亥特,实在是卡利亥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印度洋东部最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重要到什么样的地步呢?不可或缺的地步!如果无法成功的控制卡利亥特港口,商船往来印度洋的难度和成本,都将大大的增加。
在坏血病还没有得到彻底预防的年代,所有的海船,都必须尽可能的沿着陆地行驶,以便随时可以靠岸。一旦航行的时间过长,水手就会沾染坏血病,只有靠岸才能解决。而印度洋的北部,海面辽阔无边,根本就没有多少可以停靠的岛屿。
印度洋北部很宽很大,西部的索科特拉,是一个大海岛。东部的卡利亥特,则是距离索科特拉最近的港口。无论是风向还是洋流,都将两者非常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从索科特拉到卡利亥特,绝对是最方便的,最安全的,成本最低的航线。
要控制印度洋,卡利亥特和索科特拉,就是两个不可缺少的据点。
目前,荷兰人依然在卡利亥特有相当数量的驻军。在荷兰人丢失了南洋地区的利益以后,就将卡利亥特作为维护东方利益的大本营,继续留守。从南洋地区逃出来的荷兰战舰和商船,都在卡利亥特集结。他们当然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还试图以卡利亥特为桥头堡,积蓄力量,准备向白衣军发起反击。
根据白衣军情报部门的估计,荷兰人在卡利亥特,驻扎了超过五千人的军队。单纯从驻扎的武装水手数量来说,卡利亥特和雅加达不相上下。但是,各种战舰的数量,就有些逊色了。荷兰人在卡利亥特集结的战舰,只有区区的十几艘而已。
陈展的手里,有三十艘的大型战舰。能够同时开火的榴弹炮,超过一百五十门左右。如此雄厚的海上力量,足够将卡利亥特攻打下来。但是,陈展不着急。他有的是时间。
卡利亥特不是最终目标,莫卧儿王朝才是最终目标。
白衣军在印度洋积蓄力量,目的就是为了攻打莫卧儿王朝……对于南亚这片大陆,徐兴夏觊觎已久了。他对这里的土著居民没有兴趣,对这里的各种资源很有兴趣。印度出产的棉花,可是相当有名的。如果白衣军需要一个大的殖民地的话,印度就是最好的选择。印度的棉花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整个东方的需要。
尽管由于徐兴夏的出现,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被打破。但是,对于棉花的需求,却是与曰俱增。明帝国的江南地区,纺织行业非常的发达。最大的棉纺厂,已经拥有上千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有员工超过五千人。特别是松江府一带,简直就是纺织业的大本营。而中原大地的棉花产量,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最新改善的珍妮纺纱机,将纺纱的效率提升了八十倍以上。无论有多少的棉花,都不够珍妮纺纱机消耗的。珍妮纺纱机的大规模应用,除了提升生产效率,还极大的降低了棉布的成本,极大的增加了棉布的产量,加速的棉布的普及。只要有足够的棉花,全国,乃至是全世界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廉价的棉布。
对于白衣军来说,大量的棉布倾销,带来的当然是可观的利润。本来明帝国就是世界的贸易中心,玻璃、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基本上都是暴利商品。如果加上一个棉布,那更不得了。这对于白衣军控制世界各地的市场,是很有帮助的。
……锡兰港附近,其实还有很多不错的港口。如南部的加勒,就可以扩建为一个巨大的港口。陈展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将加勒港稍微建设一番,就可以有足够的泊位停靠大型战舰和商船。哪怕是再多的商船,都可以在加勒港顺利的靠岸。
陈展仔细的考察了加勒港以后,就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直接送到海军副司令官陈信海的手里。陈信海接报以后,很快又派人将报告送给还在雷州府的徐兴夏。徐兴夏当即批准。
很快,白衣军海军的多个分舰队,就护送大量的商船到来加勒港。这些商船,运来了大量的水泥和钢筋。加上当地采集的沙土和碎石,钢筋混凝土自然就不成问题了。无数的钢筋混凝土浇灌下去,加勒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姓的改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