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明穿日子无弹窗 正文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逛街
码头临近西坊市,城门名为小东门,人又称之为宝钞门,乃水陆之冲途。整个码头区域归属顺天府管辖,也隶属于户部抽税,沿路这一带人烟稠密。徐灏和晴雯说说笑笑的走出内城,渐渐的,往来行人开始变得拥挤不堪。
以前的徐灏最讨厌人挨着人的地方,现在则高兴的不得了,人丁越是兴旺,越代表着大明国力蒸蒸日上。
到处都是管税的官吏和校尉,稽查来往商家有无漏越,他们腰上悬挂着亮闪闪的虎头牌,一个个耀武扬威。
一队队的巡城官兵斜背着狼牙箭袋,手握钢刀,挺胸抬头的招摇过市。
路边一家家的客栈前,灯笼上斗大的客字随风摇摆,招呼着过往旅客;一户户的店铺门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吸引着四方游客。
远处,排着队等着进城的人们一眼望不到头,一个个挑着货担的汉子额头冒汗,不时有甩着鞭子的车夫驾着马车,高喊让开让开。
因为这里人太多,大多又是底层的劳苦大众或小商贩,所以交通规则根本不适用,所有人挤在一起,只能慢慢的往前移动。
就好像后世的菜市场或批发市场一样拥挤热闹,民生之必须,而古代又因为城墙的局限性,不管如何规划,也难以解决拥挤状况,即使城内连续增设了南北坊市。
挑担子是这里最具特色的景象,一担担的花卉或食物打身边经过,带来一阵香风,反之则是挑往城外的尿粪担或馊水担,那臭味熏人作呕。
争先抢后的一准是蔬菜担和鱼虾担,急着挑到地方贩卖;慢悠悠的则一定是井水担河水担,男人们成群结队的聊天说笑,不紧不慢的把水挑回家给婆娘烧水煮饭。
七横八竖像个螃蟹一样移动的是柴火担,一个跟着一个的乃是大商户的伙计。
路边的乞丐蹲在地上玩蛇吸引路人,一些穷苦妇女手臂挽着篮子,给行人缝补衣物,游方僧道念着经文,沿街化缘。
晴雯几乎没来过这里,用手绢掩着鼻子看来看去,感到十分有趣。徐灏被挤得不耐烦了,拉着她转弯到了一条大街,两边大多是香货店。
有的店铺生意兴隆,有的冷冷清清,走到尽头就越过了码头。四岔路口,一直向南是贡院附近的大儒坊,往东是南柳巷,往西是北柳巷,章家居住的内柳巷也在这附近。
走了好半天,走累的晴雯问道:“到底要带我去哪?”
“不是闲逛嘛?”徐灏指着前方,“那里的扬州早点很有名,我带你去尝尝。”
“嗯。”晴雯很开心,顺着指引看着前方的茶楼,大门两侧各有两扇粉白色的耳门,后面是个很大的院落,白色的院墙不高,能看到几株碧梧,数杆翠竹,还有十几颗梅、杏、桃、石榴树。
正值四月天气,茶楼外的花台里面的芍药开得烂漫可爱,茶楼正上方一块楠木匾,天蓝色的大字写的是“扬州馆”。
中间六扇粉白屏门,晴雯跟着徐灏走了进去,对面摆列了一张海梅香几,雪白的墙上挂了一幅扬州山水的堂画,两边挂着泥金锤笺对联。
风来水面千重绿,月到天心一片青。
晴雯欣喜的道:“真是雅致,不同凡俗。”
徐灏笑道:“这里往来无白丁,自然雅致了。”
被伙计请到了二楼雅间,墙上挂了一幅“阿房宫赋”的横披,一侧靠窗的露台放了一张红木十仙桌,上面摆了一支龙泉窑古瓶,瓶内插了五枝细种白芍药。雕栏湘帘,清幽静雅。
晴雯凭栏欣赏着外面的景致,徐灏点了一壶上好香茗,一盘生肉笋包,一盘火腿糯米烧麦,一盘五仁豆沙馒头,一盘蟹肉蒸饺。
门开着,堂里有位说书先生正在讲关于扬州的故事,跟着过来的家人点了些小菜点心。
吃完早饭,徐灏又带着晴雯逛了一上午的贡院和乌衣巷,中午选了家山西面馆。
“客人请进。”跑堂的殷勤打着招呼。
徐灏拣了一楼大厅正中间的桌子坐下,晴雯没带丫鬟,径自坐在一侧,家人坐在隔壁桌上。
跑堂的用抹布擦了下本就光可鉴人的桌面,泡了两盏盖碗茶,问道:“老爷今日几位尊客?”
“八个人。”徐灏回道。
“好嘞!”跑堂的马上摆了八双乌木牙箸,十多张席纸,八个小磁碟,然后站在旁边伺候。
晴雯好奇的拿起席纸,质地有些像宣纸,颜色粗白有些粗糙,而以前大多提供草纸,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如果在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面巾纸什么的大概都会应运而生了。
点了刀削面和酒菜,正吃着呢,一边的两个食客发生了争吵。徐灏一瞧认得,一个是礼部签押房的文书,名叫郑贯之,另一个则是兵部收支房的记账袁焕。
徐灏开口道:“怎么回事?”
脸红脖子粗的郑贯之一回头,吃惊的站起来,说道:“哎呦,徐老爷怎么在这儿?”
“在下见过徐老爷。”袁焕也非常吃惊。
他二人偷偷瞧了眼含着笑的晴雯,心中猜测不已,徐灏也懒得解释,把人招呼过来,要他们入席坐下,询问原因。
袁焕说道:“您给评评理。去年腊月,郑大老爷厚爱我,托我帮他借了八十两银子,九扣三分钱,答应今年三月归还。哪知到了日期非但不还银子,连人都躲藏了起来。我三番五次跑到他府上请安,他家的管家随口答应,今儿说什么昨日在哪个朋友家小住,明儿又在哪个行院家吃花酒未曾回来。
为了找到他,我不知起了多少早,少睡了多少觉,东跑西找,鞋子都跑坏了,也找不着他尊驾。那债主遂成天跟我吵闹,说我骗了他的银子。好不容易今日巧遇他郑大老爷,管他要银子,他竟叫我玩蛋去,您说可气不可气?
郑大老爷,咱们今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银子便罢,若没有银子,我同你郑大老爷一块去顺天府打滚龙,问问六部里的同僚朋友,看我袁焕做的过分不过分?”
他二人都是未入流的官吏,吃花酒管不到他们身上,所以没什么避讳,当然如今嫖-妓也得做的隐晦些。
袁焕说完,郑贯之马上说道:“徐爷,您听我说,我同袁老哥向来交好,钱财上的事已非一次。去腊,承他的情,帮我借来八十两银子,约好今年三月归还。怎奈因我有件公事尚未就手,所以耽迟到今,累及袁老哥跑了几回,怪不得他今日生气。可是我最近手头确实没钱,还要恳情等到节下,到时必连本带利一齐归赵。”
“不行。”袁焕叫道:“今日肯定不能过闸,不是我不顾情面,而是拖不下去了,做人得讲信用。”
徐灏开口道:“老郑手头紧,区区八十两,你就宽限他几日,反正也误了期限,叫他赶紧还上就是了,何必为了几两银子置气?”
“徐爷,您不晓得在下的苦衷。”袁焕叹了口气,苦笑道:“那债主是个暴脾气,你借他的银子约定三个月,到了三个月零一天还他银子,那心里也不舒服,骂骂咧咧的。我不怕说出来让您和这位嫂夫人以及兄弟们讥笑,只因俸禄低家境清寒,我时常代债主经经手,落个几文好贴补贴补茶水。那就是一弹打的雀儿,说翻脸就翻脸,如今被郑大老爷这笔银子打住嘴,连我也叫不响了。今日我和他说宽限几天,人家断不同意,除非拆了东墙补西墙,郑大老爷多破费几分利息才行。”
郑贯之碍于徐灏在场,本身又是要面子的,马上说道:“听你的,怎么说怎样好。”
袁焕说道:“事到如今只有一个办法,另觅个金主借笔银子,先把钱还上,不知郑大老爷意下如何?”
“行。”郑贯之一口答应了。
徐灏见状微微摇头,金陵这样倒驴不倒架的人多了,就和落魄的满清八旗子弟一个德性。
“说句不懂事的话。”袁焕边说边连连拱手,“还得另外写个凭据,然后我好去寻门路借钱。”
郑贯之只求今日不还钱,大咧咧的说道:“理该如此。”
“那好。”袁焕顿时一跃而起,跑到对面的书铺买了一张印花纸笺,又借了个黑墨碟子,一支旧笔,都放在了桌子上。
郑贯之正要提起笔写,袁焕说道:“你先缓缓,我要算一算。”
他喊跑堂的要了一个算盘,对着郑贯之算道:“前借了本银八十两,已经过了十天日期,要认三两银子的转头,加上三个月的利息,现在必须得借一百两银子。
因要扣去五两银子的折头,四两五钱银子的违约,三个月的利息,还得要一两五钱银子的中资,一两五钱银子的价费,又要扣一平一色,计银一两。如此清还以前的借之项,起除净尽,共计九十八两叁钱,还剩了一两七钱银子,赏了兄弟我给你弟妹侄儿打顿牙祭,我买双新鞋穿穿吧?”
“那还用说?”郑贯之当着人前十分敞亮,拿起笔就写了借据。
晴雯悄声问道:“他说的什么?我怎么一句听不懂。”
徐灏轻笑道:“这都是部里说习惯的行话,别说你,我也听不明白。”
写完了,袁焕开心的道:“适才言语冒昧,小弟实在不知受了那债主多少气,加之白跑了多天腿,见了哥哥难免一肚子气,得罪之处,望乞恕罪。”
郑贯之也客气的道:“都是我的不是,连累老弟了。等我有了钱,再亲自感谢吧。”
当下袁焕将新的票据收起来,约好明日午后在扬州茶馆,将那八十两的欠票退还。
等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吃喝,晴雯说道:“金陵这样的人真多,明明家里省吃俭用都不够过日子呢,还非得在外头装大爷,借了钱还不起,东躲西藏的连家都不敢回,丢人现眼。就怕为了钱铤而走险,收受贿赂贪赃枉法,最终东窗事发,连累妻儿子女。”
徐灏点点头,实际上这帮人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家学渊源练就了一身油滑无比的本事,捞钱的手段多着呢。一般而言,随便对外省官场透露点消息,或帮着说个人情,不愁还不起钱,他们等闲不会蠢到干掉脑袋的事儿。
这也是古往今来官吏的常态,反正升官无望,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呗。
吃完饭,喝了一杯茶,徐灏告别袁焕和郑贯之。一出来,看见一个人在外头对着家丁训斥。
这人看上去三十来岁,白净脸,大眼睛,脸上似乎有些怒色,那家丁唯唯诺诺的听训。
“现在的人太不像话了。”这人扭头对身边的朋友解释,“早间小弟要家人去小东门的码头雇只大船,他刚刚来回我,说码头上的人说雇船的人太多,大船最少四两银子,家人还了二两银子,那船家就讥讽二两银子就想叫船?还是拼艘船坐坐吧。”
那朋友听了说道:“四两银子?怎么不去抢?”
“是啊!”这人又说道:“在城外坐船转转,一两银子足矣了。这不他们争论了起来,船家仗着人多,竟要打我的家人,真真欺人太甚。我这就叫他回家取我爹的名帖,到上元县去,务必要封了那船家的船不可,看他们能怎么样?”
朋友笑道:“这些船家都是喂不饱的狗,最会欺软怕硬,见你利害,一准装死狗服软。”
徐灏微微皱眉,在金陵雇船游玩一向很贵,一艘大船,船家伙计四五个人,供吃供喝的如果包一整天,四两银子真不贵,尤其是春夏季。
不过小东门的船不是画舫,一般的画舫雇一天至少不得二十两?应该是走城外的普通船,他忽然上前说道:“兄台贵姓?”
那人见他一副财主形象,倒是气度儒雅异常,兼且身边陪着个气质出众的中年美妇,忙拱手道:“小弟姓吴名珍,金陵人氏。今日黎明,舍亲家老太太去世,打发人到敝家报丧。小弟因今日要陪诸公,不能分身侯殓,故先赶过去拜了拜,急忙赶回城里来。早上叫伙计去雇艘大船打算请诸公游玩,不想惹了一肚子气。”
徐灏扫了一眼他的几位朋友,看模样都是些读书人,有老有少,有丑有俊,大概是进京来参加宏词科的。
能被地方举荐进京,自然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如果猜测没错,那这位叫吴珍的想必也是个名士。
心中一动,徐灏心想我何不混进去?一来免费坐船,二来看看后事如何,三来也算为国验验这帮人的成色,有无真才实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