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东汉风云无弹窗 正文 第375章 联吴伐曹
诸葛亮等人将魏、吴两国的情况悉数禀报,刘昉听闻大喜,曹魏与吴之间发生的战斗愈多,对蜀国是有利,趁此机会发展国势力,还可以借机与吴国重修旧好。曹魏乃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少,使得曹魏不得不想要吞并南地区。可以曹丕眼中吴国才是首要除掉的国家,至于蜀国则是其次。另外,孙权一直想要攻打曹魏,苦无机会。
如今曹魏大军屡屡进犯吴国境内,不是孙权愿意忍气吞声,是迫不得已之下的无奈之举。当初孙权进攻曹魏时,屡屡受挫,早已留下阴影。即便曹操不在,可曹丕也非泛泛之辈。并且,曹魏屡次进攻吴国,孙权憋了一肚子的火气,焉能无动于衷。
于是,刘昉早朝之时便有意无意地出心中所想。
“曹魏虽大,非难以撼动!回首往事,曹魏在曹孟德手中,威势不亚于今朝,然曹魏大军骁勇善战又如何,还不是败在我们联军之手。现如今曹魏如此强势,我蜀国早已脱胎换骨,吴国亦是如此,何不两国再次联合与曹魏决战,一举灭了曹魏呢?”
刘昉面露肃穆之色,高声道:“曹魏来袭,我军与之吴联合抗曹,为何不能一起协同作战,彻底攻破曹魏?吴军北伐,我军忙于内患,抵御外敌。若是将两国之力合并,曹魏岂有不灭之理?”
徐庶皱着眉头,思索片刻,道:“陛下所想之事,怕是难以实现。”
“为何?”
“理由有三!”徐庶低声道,“其一,蜀汉与吴非同族,我蜀汉乃是刘氏宗亲,先主心怀万民,奈何生不逢时,与曹魏之势相差甚远,直到后来才有与之对抗之根,可吴乃是孙氏三代家族守护之地,根深蒂固不,孙权亦会考虑吴得失。”
“若吴与我蜀汉联合伐曹,那该以谁为帅,又以何人为将?另外,吴与我蜀国早有嫌隙,虽是联合一起,实则心中各有打算。如果联军真的与曹魏大军相遇,两军交战是否愿意将自己的背后交给对,此乃未知之数也。”
“其二,蜀国与吴国乃是两国,而陛下与孙权贵为天子。纵然陛下愿意为天下,放下天子尊严,可孙权是否愿意如此尚未可知?另外,孙权作为一国之君,亦会思虑再三才会做出决定,决不会轻易与他人结盟。”
“其三,现在天下三分,乃是三足鼎立之势。无论是曹魏进攻吴,还是我们北伐,又或是吴进攻我蜀国,最后胜利的往往是防御者,非进攻者。孙权身为吴君主,是否愿意打破这个平衡,我们也不知道。”
“元直所言,真乃一针见血。”庞统赞同的点点头,肯定徐庶的猜测,又接着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万事皆有例外,非一成不变。如今陛下提及此事,也就证明陛下之心意,以一人之力灭了曹魏实属天夜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北之地我等不熟悉,人和就已经欠缺,更别天时地利了。”
“正如陛下所,要想灭掉曹魏就必须两国大军联合,双面夹击才行。如果仅仅是一势力,实在是难以做到。毕竟我军独自面对曹魏,无论是胜利或是战败,皆是劳民伤财之事。换言之,吴早有灭掉曹魏之心,奈何这些因素使得孙权有心无力。”
“陛下提出愿与吴合力进攻曹魏,此乃大计也。但是,我等愿意如此,然吴如何作想尚未可知?以臣之见,两军联合进攻曹魏怕是有些困难,此一时彼一时。”
徐庶、庞统二人得这些,刘昉都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如果是两国皆是弱之时,必定可以抱成团共同抵御曹魏大军。现在两国皆是独立个体,早已不是当初汉室天下的军阀势力,要想联合谈何容易。并且,吴曾经进攻蜀国疆土,这个嫌隙一直存在,哪里后来双化干戈为玉帛,也不过是表面上,真正如何作想谁也不清楚。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陛下,亮以为此事尚可行之。”
“哦!”刘昉惊讶地看着诸葛亮,愿闻其详。
“我蜀汉与吴虽是两国,实则彼此心中有数,论个体力量尚且不如曹魏。若是两国不联合,怕是终有一日会被曹魏攻破。合则生,分则死,这个道理孙权不可能不知道。”
诸葛亮接着道,“既然孙权也知晓,为何我们不能成功服于他。毕竟吴北伐时,乃一己之力想要灭掉曹魏,最后功败垂成,损兵折将。其中利弊只要分析与他听,孙权不可能无动于衷。”
“另外,亮夜观天象,发现曹魏近日内必有大事发生,此乃天赐良机。若是这个时候出兵攻打,必能给予致命一击。纵然不能做到灭曹魏势力,也可让他伤筋动骨,这也是两国联合首次反攻曹魏,如此一来接下来再次联合自然水到渠成。”
“敢问丞相到底是何事?”
诸葛亮神秘兮兮的话语惹来群臣非议,众人好奇曹魏之内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大事。但是,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没有明是何事,其他人或许不知道,刘昉却是一清二楚。
其实,刘昉提出这个想法也是建立在此事基础之上,要是这个时候再不出击,后面就真的没有合适的时机。虽刘昉有这个信心可以在二十年以内平定天下,以他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天下局势的分析,足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可他没有选择这样的道路,反而是与他人联合共同灭掉曹魏,不仅仅对己有利,更可以保存一部分势力,何乐而不为。
刘昉提出联吴伐曹的建议还是实行下去了,徐庶等人反对是因为有顾虑,可诸葛亮站出来赞成,也就明刘昉提出来并不是无中生有,这事从最初的议论与反对到最后赞同。
接下来,刘昉便商议派人前往吴,服孙权愿意与蜀国共同出兵攻打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