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妙锦传无弹窗 第〇三一回 野和尚出仕篡度牒 罪解元进京引传奇
书接上回。话诸藩王离京当日,太子朱标代朱元璋为众子饯行,并转达朱元璋口谕,以示告诫。独朱棣听闻此言,似有不甘。
而殿外诸子的呼应之声,朱元璋听个一字不落,却一直闭目未作言语。
此时,但听朱标继续道:“父王另有三言,兄代为转述。一者,诸王皆为我皇室脸面,治藩当以民为大,以法为天,以国为家。社稷大任为其首,父子情义次之,万不可养尊处优,荒时废务。若有为害一方者,朕定斩不饶,以慰天下!”
众子齐应:“儿臣谨遵父皇训诫!”
“二者,凡朕予藩地者,皆示为尔等一席立椎养家之所。‘儿大分家’之,民间古已有之。如今既得家业,当知感戴,安守本分方为正道。兄弟间往来当以手足之情为念,若因觊觎兄弟家业而生逆谋篡夺之心者,家法逐之,国法除之!”
诸王再应:“儿等不敢!”
众王千人一面,战战兢兢。唯见朱棣,暗盯朱标两脚,眉间似有不甘之状
至此,朱标再次转达朱元璋第三句诫言:“三者,自我大明建邦至今,父皇颇重教化兴邦之法。国邦欲想长盛不衰,须取儒、释、道三家大成,共导万民之信受。先有应天府学儒学馆应时而立,广育良才;后有僧录司、道录司广弘从善修心之义理;不久前,又得慧昙、宗泐二位大师不远万里,相继于西方取回《庄严宝王》、《真空明义》、《文殊》三经,此等皆属我大明之幸事。今日,父皇特着僧录司拔荐大成僧者五十,但凭诸王挑选随侍,并赐每王伴读内监一名。一来为辅佐诸王时常为母后诵经祈福,二来督导诸王修身养性,以承正气。”
诸王齐声再应:“儿臣谢父皇恩赐。”
届时,朱福高宣:“谕毕,平身!众僧奉度牒列仗,但请诸王验牒拔选。”
一时间,五十余僧者站成两列一字排开,个个手托度牒,等待相看。这些僧者,老少各半,高矮肥瘦各有差别。形容俊朗者可见**,相貌平平者为数不少。然,多是慈眉善目,心如止水之状。唯那姚广孝,一双三角虎目,二道鹰翅浓眉,准头三分厉气,印堂十分神威。
僧者之多,远超藩王人数,而那藩王中以貌取人者大有人在。
如此一来,这选僧倒颇像是相面、选美,一时间,人人如同走马观花,挑肥拣瘦,嫌老弃丑。秦王挑了高的、晋王选了白的、周王唤了灵的、楚王提了静的、齐王引了壮的、潭王领了笑的、鲁王牵了的……偏偏都到了姚广孝那里,一见他那般鬼煞之相,都是满脸晦气地避开了。
未出一刻工夫,十几个皇子多半遂了心意。唯那朱棣一路翻看僧者手中度牒,旋即顾看一眼,再寻下家。如此略过大概二三十僧,便来至姚广孝面前。单他了无兴趣地摸过这和尚手中度牒翻开来看,竟顿时一怔。只见那牒中所书并非僧者名号、出身何门、师从何人,反倒是一首诗入了法眼。诗中道:
『何山对古刹?何山月似钩?
法身捐白帽,戴与山王头。』
乍看,此令似是僧者咏物抒情之作,诗中古刹、新月、法身、山王皆属佛者绘境之物。诗文大意不过为:何处山前朝向古庙?何处山月似吴钩?捐了这僧人之身换作一白帽子,把它戴到心中最高的那座山头去。
但细细回味诗意,却别有洞天。前两言不过同用了一个“何”字依次略改了南朝陈徐陵的《出自蓟北门行》中一句“燕山对古刹”和唐朝李贺《咏马》中那句“燕山月似钩”。因此,这二言俱为明知故问,答案自然明了,皆乃“燕”字,正是朱棣封号。
这分明就是在暗示朱棣,面前这和尚就是奔他来的。诚心可见!
至于后两言,乍看似有山头罩雪之象。然其隐意,可惊天地。姑且不这“白帽”有何特别,单这“山王”,本是佛门用语,即为法象中最高之山。结合头二句,在姚广孝心里,这“山王”当然就是燕山了。更是暗指诸王如山,燕王当首。偏偏后两句又以哑谜中惯用的拆字之法,为这“王”戴上了一“白”帽子。诚心可见!
不难看出,这和尚盖世的才智和巧取的本事十分了得。居心可见!
朱棣又是何等精明之人?此中深意自然通达。于是缓缓抬头细看过去,竟见那和尚天仓上府满红光,螣蛇寿带笑微扬。鱼尾奸门威不露,左右悬壁平四方。
再朱棣,看过此人,那神色更是满心惜爱映福堂,平空喜上左右厢。暗将达意汇通衢,豪气直冲兰台上。
二人四目相交须臾,朱棣自把那度牒装进袖袋,若无其事地去了,这姚广孝便相距三步跟随其后。
众王遴选僧毕。朱福又作唱仪,请诸王侍僧至法坛受领《庄严宝五》、《真空明义》、《文殊》经宝抄本,宗泐授法。
众人本以为,至此诸事应毕。却不料,随后奉先殿门瓮声而启,朱元璋携朱允炆步出殿来。后头又跟随礼部尚书刘仲质和十余个须髯皆白、手捧锦册的老儒,并相继于朱元璋身后一字排开。
那阵势直惊得众人纷纷伏地叩拜。
此时,但听礼部尚书刘仲质奉旨高宣:“诸皇子听训!奉天承运皇帝,训曰‘朕自奉天命授受,建邦至今已一十五载。十五年里,国邦渐兴,正如少年初成。国邦兴乃得益于天下归心,少年成则仰赖于父母恩德。人心尽失者必遭永世之唾弃,父母尽逆者必负千古之骂名。纵览古今,横观天下,唯外化人心内戴祖德者方可望大成。然试问古今天下,可见一人忘祖德负慈恩而得人心乎?因此,自古拔君举贤首看孝廉,袭位传家仁孝当先。朕立储君,一奉首重孝悌之圣训,二遵当立嫡长之成规,故得内外上下之同拥。诸儿可有异议乎?”
诸王畏首齐应:“儿臣谨遵父皇圣训。”
训文继续道:“若知圣训,当知朕望。有负朕望,必得朕弃。”
诸王个个噤若寒蝉,齐应:“儿臣不敢。”
“而今朕既立太子,诸儿应知大统之谓何。皇后奠期,朕布此训,他日朕崩,此训亘存。若非太子一脉再无后继,他王宗裔绝无可继;若有背此警图谋豪夺者,纵得其位,亦不受皇族与天下公认。生若自立山头,死当自立坟头。即便厚颜近我门来招惹祖宗嫌弃,亦会尽遭后人刨坟掘墓!”
诸子悲啼,大呼:“儿臣万死不敢……”独见那朱棣最为不堪。
“今有朕亲书《大明皇储并藩宗世系族谱》着命礼部颁与诸王。在此,谱中另有三规布公天下:一者,自二世起,每系每代子孙之名皆依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序为部首而取,只要五行不灭,大明王朝不止;二者,自三世起,每系后世子孙字辈皆须依序取用御赐明文,每系御赐二十字,又分五言四句,轮回取用,惟愿四海五湖,朕子孙无数;三者,此谱之中,各支系名前用字钧无雷同。凡世人皆可依字认宗,以辨藩王血脉,真皇正统!钦此。”
诸王纵有满心不平,也只能齐声叩谢隆恩。
这一席旨意,可谓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然而,却只看见了“五行相生”,忘了“五行相克”。到最后,就连后世烟花柳巷里也常有戏文笑谈:
『区区一族谱,字字心血煮,彻道出这君王老父多少辛苦?人常言,伴君如伴虎。焉知这虎生虎子也非福。勤敲山,猛挥斧,细看哪个虎崽胆敢抖身骨?奈何终老朽,有朝难威武。趁个威风在,铁笔擂天鼓。效法昔人百家姓,儿孙字辈下工夫。一字一烙印,留与世人数。谁承望,国破家亡时、虎落平阳处,尿腚儿也竞比个谁姓朱来谁是主!』
只随后诸王依序至丹墀之上,由诸位老臣为其颁发族谱,而后又饮了饯行酒,将近午时方才散去。
,此番归程,朱棣除了有僧人姚广孝随往,还有一名伴读的太监——马和……
言转另一头。
又数日后,陕西真宁寨子村,景家宅院。
这院落虽不算阔绰,却也算是雅居之所。但见四围竹篱圈出一方院,院内三间草庐,屋上正是炊烟袅袅,大有南阳诸葛家院之风。院前八尺园门,左右各书一联。联中道:
妙居福地,闲来怀抱群山景;
锦绣文章,乐时情荡满河清。
楣上横批:河山永住。
此时正进腊冬时节,眼见得群山罩雪,如入天宫。又兼个清风吹玉,别样意境。
只见草庐屋门轻启,竟跑出个灵巧的娃娃来。
那孩子身披一领银色的雪裘踏边儿连帽云锦披风,脚穿明红帮子绣球玲珑舃。自打迈出门来,就如雀跃一般欢跑起来,那笑声好似银铃回响,又如天籁婉转。
前头还没住脚,后头就又追出个人来。
那人正是景清,一身的棉布长衣,头戴圆毡帽,脚蹬皁布靴。他一出门,便像个苍鹰一般张开双臂朝那孩子连呼带唤:“妙锦,爹来了……哈哈!”
妙锦闻声,回身见他那副古怪模样,掉头便跑,步子和笑声也越发欢实了。一面跑,还一面笑道:“爹,你快来追我呀……追我呀……”
“坏丫头……你别跑……”
这一遭下来,父女俩便在雪地里兜起了圈子,嘻笑声不绝于耳。
忽地,那孩子脚下一滑,一头扑倒在雪地上,可声腔里却依旧还含混着笑气儿。这会儿,景清已赶到身边,一头在其身边扑倒,哈哈笑道:“这回可叫爹捉到你了。”
这一大一两个人物躺在雪地上,仰望瑞雪飘零,脸上却洋溢出无限喜气。
“妙锦,来,陪爹咏一咏这雪?”
“好呀。”妙锦头,眨巴一双大眼睛,思忖片刻,眸子里渐现一丝黠气儿来,于是缓缓爬起身来,忽然朝景清头扬去,欢咏,“雪儿白,雪儿白,好似爹爹头上白。”声落时,撒腿又跑。
“好个坏丫头!”景清翻过身来,也捞起一捧雪来,在后边追边扬,接茬咏道:“雪儿飞,雪儿飞,白头爹爹骑马追。”
“雪儿飘,雪儿飘!”
景清再次捞起一捧雪,接了下文:“那人变作白玉雕……”完,两手一扬,一捧白雪飞撒而去——却不料,这一捧雪不偏不倚,正着萧氏面门。
见那情形,这父女二人双双停了脚,面面相觑,惊愕半晌。
他二人抬脚正欲溜之大吉,竟听萧氏喝道:“站住!”二人的脚悬在半空里,一时间不知进退。这时,又闻萧氏开口一通数落,“两个疯癫绛头,终日里就知漫天撒野!我看你们是越发没个章法了。”罢,不知从何处抓个竹板来,一面在掌心里抽抽打打,一面又发号施令,“还不乖乖过来,家法伺候。”
二人听闻,撇起嘴巴,互看一眼。但见景清略挑了眉头示意,那妙锦瞬间领会。稍作屏息,二人放马便跑。
萧氏扑了个空头,在身后晦声晦气笑骂:“两个没心肺的冤家!望哪儿跑?饭菜都好了……”
却这父女俩刚跑到院门处,竟被一群来者挡了出路。
抬眼看去,那干人个个具显威仪,十之**都是陌生面孔,唯独熟识的便是个六旬老者——本族族长耿太公。
这等场面着实惊了那孩子心气儿,于是她立马抓过景清手掌,怯怯躲向其身后。
“诸位官爷,这便是本省解元景清。”
那为首的手把腰刀,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并未作何回应。
倒是那耿太公赶忙为其引见道:“景清,此乃皇上派来的锦衣特使,快来见礼。”
景清欲施礼,却听那为首的特使抬手:“免了。景解元,听旨吧。”
此令一下,景家三口连同那耿太公一应跪地,伏首听旨。
旨中所言,俱是苦口衔刀,令人不寒而栗。“朕今闻‘真宁儒生景清两度乡试均拔头筹,却不知何故辞拒进京会试之行’倍感迷惑而无措。故特遣锦衣卫不远千里来护请尊驾进京,以向汝讨要个法。钦此。”那人宣过圣旨,又再讽剌催促,“景圣人,请吧。”
“这……”景清一语未完,便被提臂而起,欲行带离。
直惊得萧氏与妙锦忙扯其衣襟,并听那萧氏朝锦衣卫哭求道:“大人!我相公何罪之有啊?”
“若问何罪,进京一审便知。”言毕朝手下施令道,“带走!”
萧氏奋力跑上前去,横臂相阻道:“不许带他走!”
“你这悍妇,还不让开?”
“你们若要带他走,就从我身上踏过去!”
“不知死活的东西!”那为首的顿时目现厉怒,当即欲抽腰刀。
倒是耿太公见事不妙,立马上前苦口相劝:“官人息怒,官人息怒啊。景家内人,还不让开?”
“不!素闻朝廷专养这些鹰犬,制造无数冤假错案。我相公这一去,叫人如何是好啊?”
“娘子!住口!”景清喝道,因生怕惹恼锦衣卫,以致殃及满门,便慌忙央求起那为首的,“官人,我娘子素有失心疯魔之症,莫要与她计较。只管带我去了便是。”
“相公!”萧氏咆哮。
景清含泪怒吼:“退下!照顾好妙锦……”转头又朝那孩子道,“妙锦,一定要听娘的话。”
妙锦哭泣头,却不肯松手。硬是被景清甩开,大步自去,引颈长吟:“雪如星,驾西风,此去大路朝向东!”
妙锦泣语接道:“雪如沙,任风刮,一路遍开晶莹花。”
萧氏哀号,欲去追阻,硬是被耿太公拖将回来。
一时间,这母女二人抱头痛哭,不知所措,苦得耿太公不知如何是好。
景清被锦衣卫带走后,萧氏母女二人哀痛不已。直急得那耿太公一再摇头自语:“这景清也是,两度高中却拒不进京,而今却落得个自讨苦吃……”
萧氏抹了一把眼泪道:“太公,我要随他一起进京……”
“你什么?”
“我我要随他一起进京。”
“哎呀……此去金陵,足有三千里路呐,况这寒冬腊月的,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就算丢了这条命,我也得去。”
“一个妇人家,又带个孩子,使不得,使不得!”
“如何使不得?妇人一定到那金銮殿上为我相公讨个法。”
“哎呀……那景清本就是个一根筋的偏僻性子,偏又娶了你这么一个执拗婆娘……”言毕,那耿太公又是一声长叹。
“太公……”
“也罢,也罢,老夫不拦你。”罢转身,气呼呼道:“带那孩子打好行装,我自去族里为你母女安排车马。”
“谢太公。”
那老头儿背手而去,却摇头叹气哼起《叹世》中一席唱词:“笑他卧龙因甚起?不了终身计。贪甚青史名?弃却红尘利,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此后,萧氏携女进京寻夫自然不在话下。而此卷《锦缘录》也于此处告结。
『前情细言二十万,
是非结果未与断。
欲知后来何人事,
且看大明妙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