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时归无弹窗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 拉拢赵国(上)
。许术常此人,在夏桓看来,多夸夸其谈之辈,论起实事反倒是宛如空中楼阁,可看,不可用。
但是,这样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作为说客的时候,就更能发挥出他的才能了。
许术常临行之前,夏桓便吩咐他,若是相府之中的人,悄悄地接待了他,那便主动惹怒赵束,逼着他说出投靠汉国的话来。
当然,这计划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是极为困难。毕竟,夏桓也未曾和赵束本人接触过,不知此人习性如何。
只是凭借着那赵宇那里打听来的一些事,略微判断了几分。
想要不知不觉之中左右一个人的意志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可是,许术常却是做到了。
仅这一点,倒也说明,许术常在言辞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书房到正厅,这就说明,赵束已经摆明了态度,是正正当当地要和楚国周王谈条件了。
而且,许术常虽然不善专于实际,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学识。
当今诸子百家之学,他更是精通流传最广的黄老学与儒学。
类似《论语》,《道德经》,等两家巨著更是倒背如流。因此,若是不懂行的人,与他交流,只会觉得此人是个大才。
而赵束此人,之前便已经说过,并不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哪怕是在赵国相国的位子上待了这么久,也只能算是政令娴熟而已。
许术常旁征博引,分析楚国的好,齐国的弊,以及汉国对赵国的威胁。将赵束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到最后,更是暗示赵束,只要他肯向着周王,那么非但可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日后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而赵束本人也不傻,自从齐国一败之后,他原本就有想要向楚国靠拢的想法。
只是,一来他曾经极力反对楚国,忽然倒向楚国,担心既会得罪齐国,又得不到楚国的好。在天下人心中,留下一个两面三刀的形象。
二来也是苦于没有人做向导,无法和楚国高层取得联系。
现在,夏桓来了,事实上,赵束非但不反感,反倒是异常的高兴。
不过,高兴归高兴,待价而沽的道理,赵束还是明白的。如果主动找上夏桓,那就有些掉价了,日后赵国依靠了楚国,他也未必能坐稳相国的位子。
这也是为什么他劝说赵王,将夏桓的兵马全部安置在城外,给夏桓一个下马威的原因。
若是赵束真的不想和楚国接触,那又怎么可能会放夏桓的人进府呢
之前的那管事,或许在下人之中地位不错,可是也绝计不敢私自做这么大的主张。显然早就得到了赵束的指示。
现在,许术常轻轻松松将主动权掌握在了手里,赵束也没有必要继续装高冷了。
好酒好肉地摆上宴席,明目张胆地告诉许术常,有心投楚。
一来二去,两人可谓是聊得颇为尽兴。
尤其是夏桓对他的承诺,更是令赵束对夏桓的好感激增。
两人一直聊到了半夜,许术常方才借着不胜酒力的借口,起身离开。
走的时候,赵束亲自相送,从正门而出。
不过,虽然赵束已经和夏桓私下里谈好了条件,却也并未曾立即就去劝说赵王。
毕竟,前几天还在不断的说楚国的坏话,今天就忽然转变了口风,想叫人不怀疑都不可能。
而夏桓也不着急,就这么在赵国安排下的驿馆之中小住着。
这一拖便是五六天的时光。
这一日,天还未曾亮,赵王宫前,一辆马车便匆匆停在了正门口。
“快!快让本相入宫!”
一脸焦急的赵束,甚至连衣衫都未曾穿戴整齐。匆匆下了马车,赵束也不管王宫卫士那有些奇怪的眼神,直奔王宫内而去。
作为赵国二十年的相国,赵王对于赵束显然还是很信任的。
不但给予了他可以进出宫闱的权力,更是允许他随时来向赵王禀报事物。
所以,赵束直接越过了太监们的阻拦,闯进了赵王的寝宫之中。
“王上,不好了,汉军在阚于修整完后,再次开拔,已经向着邯郸而来了!”
寝宫内,这几天来也同样为代郡的事而操心不已的赵王,根本就没法深睡。
所以,赵束推门进来的时候,赵王便已经惊醒了。
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发火,便听见了赵束口中喊的,立马冷汗直流。
赵王如今年事已高,作为一个老者,他可没有楚皇夏泽那般的雄心壮志,安安心心地过完余生,便是他最大的愿望。
可惜,事与愿违,一年前,赵军在濮阳大败,得罪了楚国。而现在,燕赵之战,又惹来了汉国。
赵王这一年来,受的惊吓,可谓比之前二十年来都要多。
因此,一听汉军向着邯郸而来了,赵王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穿,便跑下了床。
“相国,此时可是真的!”
赵王瞪大了眼睛,却期望从赵束的口中听到不一样的答案来。
然而,赵束看起来比赵王还要紧张地说道:“王上,微臣哪敢欺骗您那!四万汉军已经直奔邯郸而来了。”
赵王一听,险些没有站稳,幸好被赵束给扶住了。
“那,那城中可用之兵有多少”
“算上宫中的以及定阳候带回来的,也不过四万罢了。”
四万对四万,看似赵国还沾些便宜,实则不然。
“这可如何是好啊!”赵王急的直跳脚,“要不,让代郡之兵撤回来吧,对!撤回来邯郸一定守得住!”
“王上,若是代郡之兵撤回来,那来的就不只四万了!”
赵王这才想起来,代郡可是凭借着五万人,抵挡住了将近十万的汉军。
“那可如何是好!”
“实在不行,恐怕也只能向楚国求援了。”
“楚国,楚国肯吗”赵王有些担心地问道。
“噗通!”赵束一听,立刻跪了下来,泣不成声地说道:“当初是因为臣的缘故,赵国才没法和楚国亲近,臣愿亲往楚国,若是楚皇不同意,臣愿以死谢罪!”
赵王听完,心中感动的同时,又不免宽慰道:“相国不必如此。即便楚皇不愿援赵,相国也依旧是寡人的相国。”
“臣,必肝脑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