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村医无弹窗 第1347章 归途遇险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郭小海骑着一匹白马,带着大丫头,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回到了孙家庄。这个阵仗,一下子在十里八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郭小海的名字成了孙家庄人人议论的对象,就连高坎街上也都有了风声。
郭小海散了百十两银子,护送的兵勇个个兴高采烈的回去了。这边卢大亨挺胸凹肚的,接下来的婚礼操办的更是热闹非常。
规矩从古至今都是一样,一共办了两场:在孙家庄由卢大亨为主家,操办了一场,卢大亨笑逐颜开,罕见的慷慨大方了一回,因为姑爷的身份,他的层次一下子也跃升了何止三级。
郭小海这边,自然是以豆腐张这边的名头操办了,不过却是在更大的旗口镇办的。
喜事之前,郭小海带着大丫头,先拜会了赵秀娘,借着这个机会,赵秀娘收了大丫头作为干妹妹,这也算是送了郭小海的一份大贺礼。
也正因此,郭小海便也有意把豆腐张接了来,安置在旗口镇。因为豆腐庄的两个儿子,张老大和张老二,那是无一不孝的东西。在孙家庄办喜事的时候,郭小海就见到了这两个家伙,看到他们艳羡和贪婪的目光,郭小海更不放心把豆腐张一个人放在孙家庄,那样早晚得叫他们给逼死,正好,趁着这机会,手里也有了些钱,郭小海便在赵大奶奶家附近买了个小院,把豆腐张也接了过去,继续做他的豆腐,在这镇上经营,顺便也有个照应。
搬到了旗口镇,这婚事便主要是在赵秀娘的操持下办的,自然是热闹异常,空前隆重。
古人说,人生三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第一等的大事,郭小海也算是有了一次切身的体验。新婚的日子,两个年轻人黏在一起,好的蜜里调油,不觉间,两个星期已经过去了,郭小海收到了消息,大部队已经开拔前线,战事吃紧。
想想自己的前程,再想想以后的余生,郭小海不由得惕励自省,这样老是窝在温柔乡里,可不是个办法,于是便辞别了大丫头和干爹,一人一马,又要赶赴毅军大营。
大丫头知道他这是奔赴前线,虽然担心,但也只能嘱托让他好生保重。
“放心,富贵险中求,早一天能飞黄腾达,我就回来接你,到时候,不论是去哪儿,咱们都不再分开!”郭小海道。人在孤独和陷阱中,都是感情最容易依赖的时候,大丫头现在已经是他的精神依托了。
郭小海所骑白马,是精挑细选的大宛良驹,一人一马,行动迅捷,估摸着赶上个一日一夜,便能感到聊呗前先大营。
但他显然低估了这个世道的太平,离开了旗口镇,奔行了不到半日,到了一处叫赵家沟的地方,郭小海正纵马驰骋,旁边忽然传来一声响声,紧接着又是两声。
郭小海大惊,这声音他太熟悉了,是枪声!正回头四顾,又是一声枪响,他头上的帽子被一枪打落在地。周围是大片天地,青纱帐子已经起了半人多高,郭小海情知可能是遇到胡子了,一夹马腹,喝了一声,纵马急奔。
这时候,前方路两边的青纱帐里已经涌出七八个汉子来,手里有端着汉阳造、老土铳,还有拿着鱼叉、红缨枪的,一百年赢了过来,一边呼喝道:“停下,快停下,否则老子可要开枪了!”
这个时候郭小海怎么可能停下,停下那就是找死啊。所好,对方并没有马,马在这个时候可是极其宝贵的大牲口,更是做胡子的最关键的家伙事儿。这帮胡子,轻易肯定不舍的对这匹神骏的白马开枪的。
“啪!”郭小海猛地一鞭子,白马一声嘶鸣,撒开四蹄,径直冲了过去。
两边的胡子叫喊着,不敢硬冲,白马一闪而过,冲出了包围圈,七八个胡子呼喝着,撒着脚丫子在后面追。
郭小海刚送了一口气,冷不丁前方又冲出了几个胡子来,站成一排,举着几杆汉阳造:“站住,要不然老子可真开枪了!”
郭小海一拨马头,斜着身子挂在白马一侧作为掩护,斜刺里往旁边的沟里冲了下去,眼角余光看到身后那帮胡子,已经斜刺里抄近路想到前头围堵了。
在沟里还能有个掩护,白马也神骏非凡,但这一人一马目标太大。前头出了地沟,对方真开枪了的话,恐怕今天是难逃此劫。想到这里,郭小海再一看两边的青纱帐,趁着胡子还没追到,一勒马绳,立住了,迅跳下马来,在马屁股上猛然一鞭子,那白马吃痛,撒蹄继续往前冲了出去。郭小海扯下了背上的“水连珠”。
水连珠,俄国的新式步枪,当然是在这个年代的新式武器,五连,开枪时没有硝烟,声音清脆,如水珠落盘,于是便得了水连珠这个颇有些诗意的名字。毅军是清廷主力军队之一,火器配备一直都是最好的,克虏伯火炮便是证明,作为什长,郭小海装备的,便是这样一支连步枪。
白马跑远,郭小海已经矮身往旁边跑了过去,胡子呼喝着,已经追了过来,郭小海来不及多想,闪身钻进了沟边的一处芦苇荡,蹲下身来。
不多时,几个胡子呼喝着,从他旁边冲了过去,郭小海暗暗松了一口气,正在起身出来,猛然又听到有人喝道:“这家伙跳马了,就藏在这附近,给我睁大了眼,仔细的搜!”
真是天绝我也!郭小海悄悄地拨开芦苇荡往外一看,远远的十几个胡子已经合在一处,扇形散开,又往这边这边搜了过来,而前面追赶的土匪也回来了几个,正好两头包抄。
郭小海心里不由暗暗叫苦,凭着手里的家伙,五子弹,对付三五个胡子或许还行,但是这么多的胡子
眼看着这帮家伙越来越近,已经没有了退路。郭小海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