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承包王无弹窗 第714章 唐人,只遵从自己的意志
这是一场不欢而散的父子对话。不知道李世民是否高兴,反正李宽是带着火气离开皇宫的。
从皇宫回到楚王府,随意找了几位仆从离开楚王府召集家臣,吩咐仆从让李哲快马入长安,然后长安城的勋贵们便心惊了,这都多少年了,楚王府似乎从未光明正大的召集家臣吧。
一位又一位的勋贵派人打听,听楚王带着怒火刚从宫里出来,出宫门的时候还踹了两脚收卫宫门的将士。
勋贵们愣住了,这是闹哪出啊,难道跟陛下闹矛盾了,想要谋反?
想到这个可能,打探消息的勋贵们又暗自摇了摇头,昨日楚王才与陛下相谈甚欢,还一起去了工地察看情况,不可能今日便闹出矛盾。
估计是因为安平公主大婚,楚王殿下与陛下发生了分歧,楚王殿下想要弄得盛大一些,毕竟安平公主乃楚王殿下嫡亲妹妹,在婚事上肯定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妹妹。
想到这个可能,勋贵们也就不关心了,反正到时候备一份重礼便是了。
在长安城的楚王府家臣们来的很快,不过喝了几口茶的功夫便到了楚王府。
李宽高坐堂前,脸色异常难看。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倭国使臣到长安这么大的事,竟然一点消息也没有,是不是觉着你们都是老爷了,便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在场的众人很委屈,工地上的事情要他们统筹整理不,近来安平公主又要大婚了,他们要忙着安平公主的婚事,哪有时间去过问这样的事。
确实,在楚王府家臣眼中,倭国使臣进京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倭国弹丸之地,大唐随时都可以将其覆灭。
虽不知家主为何如此看重倭国的问题,但是等到家主在大唐登基称帝,倭国不过是家主一句话的事,有必要如此吗?
终究有很多年没见了,人心渐渐的变了。
虽然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受教训,但眼神是骗不了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眼神,那种题大做的神情,明了很多问题。
唯一还能做到忠心不二的估计也就泗儿了,如果连泗儿都是像其他人一样,李宽会很失望的。
好在,泗儿没让李宽失望。
泗儿没找任何借口,率先请了罪,今日之内便将倭国使臣的消息打探清楚。
李宽满意的点点头,“王等你们的消息,今日晚膳前,王要知道倭国使臣的部情况。”
泗儿等人退下。
李宽想了想,又吩咐道:“泗儿,你持王王令入宫,带彭城夫人之女前来见王。”
“家主,我不认识那人啊。”
“泗儿,我看你是来回去了,不认识,不会问人?连福,你也不认识?”
李宽今天的火气有些大,泗儿红了眼,好多年没见到家主发火了,真有些怀念了,这些年没有家主在长安城,似乎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就是回到桃源村也没好心情。
“殿下,我明白了。”
泗儿等人走后半个时辰,两匹快马直接跑进了楚王府的庭院之内。
“父王,您急着让孩儿来王府干嘛?”李哲喘着粗气,抱着桌上的茶壶就往嘴里灌,没一点王爷的讲究。
“听臻儿让王翼等人率领三万大军出征倭国了?”
李哲愣了一下,问道:“倭国想大唐求援的使臣到长安了?来的是谁啊?”
“你叔。”
“咳咳”
一阵急速的咳嗽,李哲被茶水给呛着了,嘴和鼻子往外冒水,抬手擦了下,李哲惊讶道:“父王,您看玩笑吧,十四皇叔不是在宫里么,怎么成倭国使臣了?”
“虽然不想认这个弟弟,但你十五叔确实是你祖父的亲生儿子,所以倭国前来的人是你十五叔李平,你的叔叔,至于其他使臣,还在打探之中。”
李宽发现自己竟然被儿子给带偏了,有些不高兴道:“为父,问你臻儿出征之事,你回答便是。”
李哲心翼翼的瞧了眼老爹,发现老爹似乎对出征倭国的事没生气,便笑道:“您不是随六叔去了蜀地么,这段时间里,大哥便派人来了信询问您的对出征倭国的看法,然后儿臣便代替您回了封信给大哥。”
见老爹神色不善,李哲拍着胸脯道:“父王,孩儿保证没乱回,就是让大哥按照自己想法做。”
李宽点点头,没话。
李哲望着老爹,也没话。
一时间,大厅里安静了下来,只有大眼瞪眼。
“这就没了?”
李哲问道:“父王,还有什么?”
“你和你大哥的打算,就不打算跟为父?”
李哲“哦”一声,然后述道:“父王,您当年跟孩儿与哥哥讲的故事,我们都记着,华国,也就是台湾,原就属于大唐,所以华国的迟早都会成为大唐的国土对吧。”
李宽点头,有些诧异两个儿子竟然还记得这些,这些事是什么时候的,他自己都忘了。
李哲继续了下去,“所以呢,大哥意思就是华国他不要了,他要您老人家自己打下一片大好河山。原按照父皇的意思,最近两年是不会对倭国用兵的,但如今大哥乃是华国皇帝,正好名正言顺的,所以也就早了些。”
“所以,你大哥的意思是将华国的皇位传给你?”
李哲嘴角含笑,有些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所以,你此前给你大哥的回信中提到了大唐太子之位归楚王府了?”
“父皇,您能不能不要把大哥想的那么傻,这明摆着的事用得着孩儿提点大哥么?”李哲翻了一个白眼,突然觉着自己老爹犯起傻来的时候,特别的蠢。
被儿子鄙视了,李宽可不想再一次被鄙视,大儿子将皇位传给儿子的缘由,李宽也不用问了,想也知道是因为李哲比李臻更加适应大唐的生活,更了解大唐的官场。
既然华国迟早都要回归大唐,还不如让弟弟当皇帝,等到自己老爹登了基,将来传位给弟弟之后,华国的回归便更名正言顺一些。
李宽很欣慰,两个儿子竟然比他考虑的还要周。
李宽起身,揉了揉儿子的脑袋,李哲竟然挣扎道:“父皇,您可是过的头可断,发型不可乱。”
李宽哈哈大笑。
笑声还未落,泗儿便带着彭城夫人的女儿来了。
李宽敛去笑容,看着老妇人的眼神有些森寒,“记得王当年遇见你时,你曾自己生是大唐的人,死是大唐的鬼,但今日再见,当年的话似乎成了笑话,不知间人皇女到底给你什么好处,竟然让你忘记了生你养你的故土,充当起了客。”
“奴婢不敢。”
李宽冷哼一声,“不敢,王看你很敢嘛,今日在甘露殿,父皇都未曾开口,你便率先开口了,你不敢,谁敢?”
后半句的怒吼,令彭城夫人之女直接跪倒了地上。
李宽也不话,就直勾勾的看着她,眼神中的怒火像似要将她化为灰烬。
“家主,我出宫之时,陛下言道,彭城夫人乃是陛下乳母,希望您看在陛下的面子,饶过他一次。”泗儿想起出宫时李世民的话,出言提醒道。
“既然父皇如此了,那也只好如此了。”李宽叹了口气,看着跪在地上的老妇,“念在陛下与彭城夫人情分上,王给你一个机会。”
“殿下请讲,奴婢莫敢不从。”
“王也不问你倭国的使臣有哪些人,有多少人。王给你三天的时间,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使臣之中凡是倭国大臣者,王要在三日之后看到他们脑袋。”
“殿下”
李宽打断道:“不必多言,如果你能做到,王保你今后荣华富贵,间人皇女当初承诺你的,王亦能承诺你如果做不到,那就别怪王到时候不讲情分了。”
“奴婢遵命。”
李宽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提醒道:“记住你的身份,你是大唐人。”
“奴婢谨记。”
“对了,王那位十五弟好像不会话?今日在甘露殿,王发现他从未过一句话。”
“殿下,殿下只是不会咱们大唐官话。”
听老妇人这么一,李宽便有些不太高兴,三四岁的人了,早已经开始习语言了,你自己就是大唐人,在倭国伺候了三十年,却没能教会孩子大唐话,你是死人啊。
想了想,还是没能骂出口。
李宽转头看向了泗儿,吩咐道:“以后长安城中的大事,能打听到的,一律报给哲儿。你要记住,你是长安城的大管事,偶尔也要提醒提醒下面的人。”
泗儿愣了一下,点点头。
“行了,王知道你们最近忙着安平大婚的事宜,你回去忙吧,王再进一趟宫。”
走就走,李宽父子、泗儿,还有彭城夫人的女儿,一起出了王府。
进皇宫的路上,李哲看看老妇,又看看自己老爹,多次欲言又止。
李宽还能不了解儿子,笑道:“是不是觉着为父让她处理了倭国的使臣不讲究。”
自古以来,讲究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别处理掉作为求援的使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李宽早就已经破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多这么一次。当然,若是其他国家的使臣,李宽也不至于如此,谁让这次的使臣是倭奴呢?
更关键的是,自己儿子已经出兵倭国了,早死早超生嘛。
李哲点点头,“不过,儿臣觉得挺好。”
“好是好,但是不能做。”
李哲傻了,老爹自己明明就做了,怎么又不能做呢?
“爹现在只是王爷,不是皇帝,爹干了这事,朝堂上最多也谴责爹一番,降爵或者罚没钱财,这对于爹来不重要。但若是作为皇帝,这事就不能做,哪怕你偷偷吩咐人做也不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皇帝干这种事,会让周边国惶惶不安的。”
“儿臣明白了。”
李宽也不管儿子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毕竟这些西了,记不记得住不在于他,在于儿子自己。
赶到皇宫,李世民正喝着酒,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喝闷酒。
行礼不可少,行过礼之后,李宽便重复一遍离去时的话,倭国不会存在,存在的只会是夏国。
“夏国?”之前,李世民就听李宽过一遍,现在又听了一遍,他就是再傻也知道儿子的打算了,“所以,你子前两年出征倭国时便早有打算了?”
想起李渊当初提到的问题,李世民又问道:“如果,为父如果,如果大唐的皇位与你无缘,是否华国与夏国便会联合出征大唐?”
“不会,至少在儿臣在世时,绝不会,儿臣乃是大唐人,岂会率军出征大唐。”李宽很坚定。
李世民也相信,但这句话很有意思,所以忘了一眼李哲,眼神怪异。
李宽也看了眼李哲,转头问道:“父皇,是否真打算派兵倭国?”
“算了。”李世民叹了口气,“只是,如此一来,大唐在属国中的名声便差了。”
“父皇,儿臣句难听的话,大唐太过看重名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来只有利益,所谓的友邻之邦都是在大唐的拳头足够大的情况才有的。
您仔细想想这些年出兵帮衬过的国,大唐除了得到了一些名声,还有什么利益?您别每年的进贡,每年的进贡还没有出征耗费的钱粮多。”
李世民沉默了。
“国家之间,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当初您让儿臣率军从海上出征高句丽,孩儿为何没去,那是因为没有利益,尽管我们是父子,但那时孩儿乃是华国皇帝,您半点不谈出征的利益,所以孩儿当初想都没想过要出征高句丽。”
“你子也不必为了一个倭国这些吧,伤心了啊。”
李宽摇头道:“这些,并非是因为倭国,而是儿臣认为皇帝该就以国之利益为重,些许的名声并不重要,就如新罗百济当初求援,父皇曾派兵出征了,然而结果却不太好。
若是当初只是发声明谴责高句丽,然后等到高句丽完吞并了百济和新罗,大唐便可以高句丽欺压国为借口,从海上进发,占据百济与新罗,当初您攻打高句丽也就简单很多了。”
一听李宽这么一,李世民顿时眼泛光。
李宽像似没发现,继续道:“儿臣眼中的大唐,从来都是强大的,一切的规则都应该是由大唐建立的,在有足够利益的前提下,出兵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利益,却想用仁之一字,用名声来捆绑大唐是不行的。
唐人,从来都只遵从自己的意志,这才是儿臣心目中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