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燕无弹窗 ⑨①乡音
一年畅享卡那个。稍微观察了一下,可能是官方发的。
其他号也收到了,且发放时间非常一致。
大概是某天的14点17分左右吧。
1小白分享某某水果的《春》。
单曲循环了一夜。这嗓音,想到王菲和燕池。
洗过头发出门,头发结冰了。
想起小时候,洗完晾出去便冻得板板正正的衣服。
仿佛一折,就能折断。
(折过,没折断/捂脸;
想起爷爷说,人不能徒手握碎生鸡蛋。)
2冷的不想出门吃饭。
点了个外卖。
哦?竟然是徒步送来的。
交接完毕,却留在原地,盯着我看。
心理描写:怎么回事小老弟?
哦不。
这尘满面、鬓如霜。。估计得叫声大爷。
良久。他终于吐出几个字:
“老香了!”
emmm...再次尴尬。
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outcourtesy.
“嗯。。”,如此回应。
他还是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完全没有离开的意思。
像雕塑一般。
什么情况?
我差点儿就要问“怎么啦”。
“咱们是【老乡呢】,我也是东北的!”
哦。。原来如此。终于听懂了。
可他的口音。。并不是乡音。
口音。accent.
是个有趣的话题。
从哪里说起呢。
大姑年轻时就嫁到了山东。
多年以后,口音是既不像东北人,也不像山东人。
“四不像。”
这附近的人,长辈一般是操着本地方言。
(完全听不懂,像没学过的外语一样。)
晚辈里则普及了普通话。
大抵如此。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看你的手机号是长春的,我家通化的!”
厉害了。我家也是通化的。
至于为什么是长春的号。
因为老姑家在长春。
回老家的时候,一般住在老姑家。
(原因就不提了,以后有机会的话再细说。)
“我特地用老家的号给你打的,没注意嘛?”
真没注意。
不过,确实很巧。
无巧不成书。
巧到还想问,你家在哪个县城、哪个小镇。
但没问。
说两件事吧。
第一件从前说过。
曾有个同学,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
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竟然真的能遇到”这种。
对方却完全无感。
第二件好像也说过。
备考做兼职工作的时候认识了许哥。
他和我同一个学校毕业,老家和我弟家在同一个县城。
也是觉得特别巧。
也只是我以为。
人啊。活的久了,难免会变得麻木。
我内心里,对这些巧合的感觉,依然是强烈的。
只是,懂得了一个道理:缘分这玩意儿,必须是双方同样珍视,才可以发出光华。
如果换成其他人(尤其是长辈),可能真的会和他唠唠家常,谈谈故乡。
说不定,东拉拉西扯扯,还能有点交集啥的。
你认识谁谁谁吗,这种。
而我,真的没什么想说的。
我只是个旅人,不知道要前往何方。
可能有时会停留,那只是为了歇歇脚。
驿站。
想回家,却伫立着,转不动身。
“我看你点的东北碴条!”
“嗯。”
只是看到玉米面,觉得新鲜而已。
“我们店就在附近,五道门那儿!”
“嗯”,点头。
哈哈。
突然想起那天和少谦聊完天,大家的反应:
天子俏:我发现他一直再说话,你一直回复表情包,哈哈。
星河:
【我:阿银,噼里啪啦霹雳怕
阿银:嗯。
我:噼里啪啦,
阿银:好。
我:噼里啪啦我
阿银:晚安.jpg】
七七:100%还原
小白:阿丸就是这样的个性啊
可能,我就是不善言谈吧。
因为不擅长说话,所以诉诸于笔端。
那大爷恋恋不舍的,终究还是回去了。
(想到“一步三回头”。)
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还想到《乡愁》。
突然就有一点儿,想哭的感觉。
仿佛内心里某个柔软的部分被击中。
10环、正中靶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么。
无法回应他的期待,却能感受他的感受。
就我个人而言,故乡最美是童年。
童年一去不复返,故乡亦只可梦中怀念。
3改隔天更新了,说一下。
天气转冷,只是最后的一根稻草。
根本原因是最近一直。。比较勉强。
(以前也说过。25万字的时候就开始有这种“写的差不多了”的感觉。)
有时甚至为了写文,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
所以,改变是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有点儿想要完结。
我这人很懒,向往:毕其功于一役。
那么,要写多少,才算足够多呢。
起点的随笔,三十万字以上的,应该极少。
而真理,从来都不需要长篇大论。
“大道至简。”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搜的时候又看到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有时,希望永不终结。
有时,又想放下担子,好好的休息一下。
或者就一直休息着、长眠。
想到一个:sleeping beauty.
有时会想,再写下去,就有点儿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嫌疑。
写过很多年的日记,不太想发。
倒也不是关于数量与质量。
(过去的文字,的确有些过于青涩。)
只是,目前这个人生阶段,想要传达的感想,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想到什么words remain unsaid。)
就想。。重新归于沉寂。
韬光养晦、沉淀一下,给时间以宁静。
随笔,本就该是有感而发,不是吗。
没话找话的话,也许、有点儿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