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唐帝国无弹窗 正文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十八章 文化新风
(上一章节可能有些枯燥,但却是对李俨的政治理念、施政纲领的一个介绍,对后面的情节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b5.c m//如果觉得不喜欢,可以跳过不看。谢谢。)这份刊物取名为《大唐旬刊》。如果说前一份刊物着重朝廷政治军事动态、政治政策宣传的话,那么这一份刊物就是关于“文化”、“社会”、“娱乐”等领域的刊物了。
这一刊物的总编,由行在文学最佳的韦庄担任。下属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叫做《风雅颂》,每旬一期,每月三期。专门刊登各种诗歌、辞赋、美文。属于高雅一类的东西。
李俨在发刊词上号召全大唐的文人踊跃向《风雅颂》投稿,同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润笔”的说法,表示投稿《风雅颂》可以获得优厚的润笔。
在当时,搞写作是没有稿费的。当然,应别人要求写作的东西,有时候可以得到“润笔”,但并不固定,也没有形成定制。李俨是第一次旗帜鲜明的表明文章的作者有权得到一定数目的润笔。
对于很多文采上佳却由于贫苦而无法潜心创作的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文才,就可以通过润笔来维持生计,再也不需要去投靠权贵成为他们的幕僚。实际上,也减少了很多不安定地因素——很多谋反者。全靠他们的幕僚出谋划策,而这些幕僚,除了少数是醉心名利者,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贫寒不得不投靠权贵做幕僚以维持生计。
除了属于阳春白雪的《风雅颂》之外,另外一个部分则属于俚俗的下里巴人了。这一部分被称为《大唐日报》,每日出版。当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真正能够在当天看到报纸的,恐怕也只有编辑部所在城市方圆百里之内了。
不过没有关系。日报里面报道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了不得地大新闻,只是大唐的社会、民俗、文化、娱乐等等新闻。这些东西,晚了解几天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只要能够搏人一笑,娱乐大众,并同时潜移默化地宣传李俨的思想理念就可以了,暂时并不要求时效性。
日报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并且由于日报的定位在于所有识字的大唐子民,所以上面的文章为了便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理解,尽量采用白话文,最起码也是半文半白。
这也是李俨推广白话文地一个尝试: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固然精妙绝伦,奇妙无穷,但正因为其精妙,也妨碍了其推广。妨碍了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在科学上,要求精确的科学必须使用不容易引起歧义的文字记载科学文献,白话文就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推广白话文,李俨除了在日报上以皇帝的名义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在非文学以外的场所,都尽量使用白话文。以便于减少歧义,增加文字地精确性。这也是日后李俨几个被后人垢病的地方之一。所谓“弃圣人之妙言,采粗鄙之俗文”是也。
不但如此,在不惜自己名声亲自为白话文摇旗呐喊之后,李俨还赤膊上阵,亲自撰写白话文小说。如果用现代的观点,准确的说,那应该是半文半白的小说。
中国小说的起源,在于唐宋。尤其是晚唐以后,市民阶层开始壮大。市民文化也开始发展。小说就是市民文化地代表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说书的话本、戏曲、杂耍等等。
但是。这个时候的小说是不完善的,还处于发展中。比如说志怪传奇小说。其代表作就是《唐传奇》。然而唐传奇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文人的笔记,而不是小说。唐传奇的作者,也仅仅是将其当成一种笔记在创作而不是当成小说。一直到几百年后,茶肆、酒馆中的说书人大行其道,大量底层文人加入话本的创作,并逐渐从专为说书创作转变成专为阅读创作。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才开始出现。
然而李俨的出现,注定将加速并且改变这一过程。他以“云子昊”为笔名,“撰写”,准确地说是抄写了后世地古典白话文小说:四大名著之中的两部:《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独立于四大名著之外地《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隋唐演义》等等。
他也不是没有把后世的武侠小说也搬进来,说实话,在武侠小说的起源时代出现武侠小说的成熟作品,的确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然而这却很难办到。
以金庸巨巨的作品为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共十四部巨作,竟然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唐代以后!飞、雪、鹿、书、鸳、白发生在清朝,碧发生在明末清初,神、射发生在南宋,天发生在北宋,倚发生在元末明初,唯有侠、连、笑无有具体年代。但是侠、连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明代,就连刻意泯灭时代背景的笑也依稀是可以看出明代发生的事情。这叫人如何抄出来?难道告诉别人说,我知道大唐之后有南北宋朝,有明朝,有清朝么?很明显不能。所以李俨只能选择金庸唯一一部时代在大唐之前的短篇:《越女剑》抄抄了。
除了金庸之外,还有黄易。可是这位大大的书也不是那么好抄的。《破碎虚空》、《覆雨翻云》肯定抄不了。《大唐双龙传》更不能抄:那里面对李世民的描写可是抹黑性地。再怎么说,李俨在这个世界上作为李世民的后代。也不能这样写自己的祖宗吧?否则他的统治根基就消失了。至于《寻秦记》,更没法抄了。对于穿越者来说,穿越文是抄不得的,那是自己揭穿自己,有害无益。于是,就还剩下《边荒传说》了。但这本书的水平却不如《大唐双龙传》等书,而且其中宣扬的思想也太过现代化。至少在现在并不适合。
不过还好,但是古典小说中。就够李俨抄一阵子了。毕竟李俨虽然不用亲自写作,可以选择自己口述,找人抄录,然后再自己亲自审阅一遍。即便如此,多达上百万地小说,要全部写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唐地时候可没有电脑啊!
但李俨胜在身为皇帝。可以调动大量人手为自己做事,而他强大的记忆能力,也让他拥有了类似于电脑的“并行处理”的能力。于是他同时口述好几本书,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就高多了。
于是在《大唐日报》创刊号上,署名为“云子昊”的《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说唐》五部长篇开始连载。同时开始连载的是一部短篇《越女剑》。至于《隋唐演义》,由于与《说唐》在题材上有重复之处,李俨拟定在《说唐》之后再予与连载。
(注: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而对隋唐演义、说唐比较生疏。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看原书。
《隋唐演义》一百回,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地小说。叙事从隋主伐陈开始,到“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回京作结,跨越数百年。作者是清朝的褚人获。
《说唐》也是清代的长篇小说。不过作者不详。其内容以瓦岗寨群龙的风云际会为中心,命脉叙自秦彝托孤、随文帝平陈统一南北起,到唐李渊削平群雄、太宗登极称帝止的一段故事。)
在这个时候。说书人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他们能够说书的题材实在有限。
其中有原本属于《西游记》题材来源的唐僧取经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可就没有西游记这样吸引人了,其中,孙悟空地角色,由一个“白衣秀士”担任,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等等就一律没有出现。其传奇性远远逊色于《西游记》。
另外,三国故事、隋唐故事也是说书人的题材之一。当然,这些故事都不成体系,十分零散,缺少故事性。《三国演义》、《说唐》的故事性、传奇性都很强。自然远胜于这些零散故事。
于是乎。在《大唐日报》连载这些故事之后,随着《大唐日报》的广泛发行。大量的说书人几乎失去了饭碗:他们的故事不再吸引人了。
幸好一部分有眼光地说书人,开始改变一直以来的说书传统,不再使用代代相传的故事作为自己的说书内容,而是直接采用《大唐日报》的连载作为说书内容。此后这一行为也就蔚然成风。
由此,处于萌芽阶段的说书艺术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完全成为了《大唐日报》一类报纸、刊物流传的附庸。
这其中,李俨自然少不了添砖加瓦,加速其过程。很大一部分说书人都成为李俨控制的宣传机器——他们不仅仅说书,还同时宣传朝廷政策、发布广告,另外还担负着情报搜集的任务。毕竟,虽然从当时的时代看来,大唐地子民受教育程度很高,但毕竟不能跟后世相比。对于那些大字不识地老百姓,说书人的说书,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控制和洗脑最重要地途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刚刚出现的《大唐日报》还远远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大唐日报》发行半个月之后,李俨的“新”作品也出现了。那就是后世的近代武侠小说鼻祖之一、仙侠小说鼻祖之一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部小说除了在开头涉及到了一点时代背景,在此后几乎是完全架空的剑仙世界,所以只需要对开头修改一点点就可以原封不动的抄出来了。
不过,这一次或许是李俨剽窃太多心中有愧。《蜀山剑侠传》是署名为“还珠楼主”发表,也算得上是在这个古代帮助李大师(还珠楼主名为李寿民)扬名了。
《蜀山剑侠传》中充满了中国地传统文化,神仙法术、道家佛家、武术技击,无不包容。这在晚唐佛道之风、神仙之术大盛的时候,实在深受欢迎。于是乎,其他唐传奇作者还在让手下主角使用“剑丸”的时候,《蜀山剑侠传》已经开始飞剑法宝了。而这部书本身文字在后世的时候的确显得有些不便阅读。在这个古代时候,却是再浅显不过了。于是乎深受大众欢迎。
得李俨连载的几本书之助,当然,也有李俨的种种营销手段,比如广告传单、比如报童等等,《大唐日报》地销量节节升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达到了十几万份!而在还都长安之后。《大唐日报》更是红火无比,其销售量不过一年时间就达到百万!其销售地域更是远到大唐之外!
受到《大唐日报》地启发,很快的,在黄巢之乱得到平定之后,数十家报社在花钱购买了“活字印刷许可”、“报刊出版许可”之后,也成立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政论性刊物《长安评论》、综合娱乐性刊物《市井夜话》等等。媒体业的繁荣开始出现了。
得媒体业的繁荣,一个号召“面向普通百姓”、“娱乐大众”的文化运动开始出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去华饰”、“复清新”、“融万民”。其标志性地举措就是使用白话文、宣扬杂学的重要地位等。李俨御口亲自命名为“新文化运动”。
这一场开风气之先的文化运动,将原本应该在这个时候风行的“古文”运动风头远远盖过。古文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后的人物。也从古文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当然,那都是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地事情了。
总之,《大唐日报》的出现,代表着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比如白话文。比如标点符号,也代表着许多谜案的出现,也因此在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一大研究课题。
比如说分别用两个笔名发表不同作品的李俨,“云子昊”、“还珠楼主”是否同属一人地问题。认为同属一人的,以当时的许多关键性人物的某些言语作为证据。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两人的文字风格完全不同,不可能同属一人,至于那些证据,并不是真正可信的史料,只能认为那是当时的人们对明君李俨的一种神话做法。有人又反对说以“云子昊”名义发表的很多作品风格都不同。不能从风格上否认两者的联系。还有人猜测这是李俨组织地一个大型写作班子地集体作品。然后以李俨的笔名发表,否则难以想象李俨一生能写作多大数千万字地作品等等。各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莫衷一是。纷争不断。大量论文被制造出来,从而成功的形成了一个产业,养活了大批无所事事的家伙,被称之为“俨学”云云……
在《大唐日报》成功火爆的同时,《风雅颂》的发展虽然稳定却显得缓慢。
最初,在一干“风雅”文人的坚持下,《风雅颂》仅仅接受诗、赋、骈文三种稿件。然而同时出现的刊物,一个火爆非常,另一个却相对冷清,这种情况让那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墨客们实在难以接受,在愤愤不平之余,也不得不做出改变。原本仅仅作为“诗余”(词的别称),被称为“小道”的词也成为了《风雅颂》被接受的文体之一。
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继词之后,曲也被接受了。再然后,散文体文言、创作严谨的文言小说也被接受。其中以柳泉居士作为笔名(蒲松龄的别号)的《聊斋志异》也被李俨剽窃出来发表了。
从此以后,高雅艺术也开始走向了变革。甚至在几十年后,受西方希腊、罗马翻译过来的古典文学影响,白话小说、白话诗歌也开始被《风雅颂》接受。这一变革,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却显得很不起眼。却正是这样的变革,保证和增强了高雅文学的生命力——当然,即使没有李俨的推波助澜,这一变革也会出现,但却要等待漫长的时间了……
《风雅颂》直接被韦庄手下一干文人指挥,而《大唐日报》的总编,却是一个从民间找来的说书人柳敬德。(谨以此纪念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人、民间艺术家、抗清义士柳敬亭先生。)
柳敬德出身一个没落的文人家庭,本身从小学习诗歌辞赋,对“高雅文学”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他本人却对民间故事、说书人的说书很感兴趣,对这些文学类型并没有其他同时代读书人那样的歧视。
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开始了自己的说书生涯,并对那些流传于民间,虽然质朴却难免粗鄙的传说加以整理。如果没有李俨对历史的干扰的话,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说书人,并成为对民间故事、传说加以整理流传并使之成为明清小说素材、开启明清小说的先风的众多底层文人之一。
然而现在,因为李俨的赏识而被提拔成《大唐日报》总编的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底层文人了。虽然他仍然对底层民间文学很感兴趣。他将会成为日后所谓“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旗帜之一,从此名留青史,永远与从前的那个民间文学无名整理者的命运绝缘……
虽然《风雅颂》的发展不尽人意,但是《大唐日报》在李俨的耳提面命和柳敬德的努力下日渐火爆,李俨的精力于是放心的转向了另外一个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