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收雨过江添景无弹窗 第六十五章 国丈的挑拨
第六十五章国丈的挑拨“国丈今日来所为何事?”皇上虽是询问,但是目光却并没有看向高仁显,而是一直盯着手中的佛串。
高仁显起身,“皇上,太子已被囚禁多日,臣提议…”
果然是为了太子,皇上心中冷哼一声,高仁显看似不再参与政事,但是这么多年哪一个政策条例的推出没有他在背后“贡献力量”?是忠心耿耿的老臣又怎么样,所有威胁到皇权的人都该受到责罚。
皇上抬起手,打断了高仁显。“如果国丈是来给太子求情的,还是算了。太子的事情朕自有主张,国丈还是请回吧。”如此明显的逐客令倒是让在场的人没有想到,高仁显却似乎并不意外。
“皇上且慢,请让老臣把话说完。太子之罪不容原谅,总这么软禁也不是个办法,臣提议收回太子宝印,另付他人?”高仁显不卑不亢地继续说下去,眼神中充满了笃定,有那么一瞬间,倒真像个无比忠心又大公无私的朝廷栋梁。
只是这话中的意思,是让皇上另立储君?
“臣以为,如今的皇子中,唯有燕王殿下可担此大任。”高仁显说这话的时候,明显瞥了一眼一旁的盛琰煦。
太子出事后,皇后三番两次派人往家中传信,求父亲救盛琰鸿一命。但是他这个外孙实在是太不争气,明明可以安分守己然后顺理成章的继位,非要节外生枝如今搞得他们一众人都跟着受牵连。但是没办法,已然是一条船上的人,就必须荣誉与共。可是盛琰鸿这次闯的祸实在是太大了,高仁显笃定皇上必然动了易储的心思,如今皇子中,最有实力接下太子宝印的人就是盛琰煦了。偏偏又在他身上找不出一点毛病,因此高仁显今日才来兵行险招。先把盛琰煦推上那个位置,到时候再想办法让他比盛琰鸿摔得更惨。到那时,没有更好的代替者,盛琰鸿就一定还会坐上太子宝座。
高仁显这一招以退为进,真真是迷惑了众人。刚刚还在替盛琰鸿求情的冯庆更是愣在了原地,“国丈,你…”高仁显没有理会,而是跪在了地上,但是腰板却挺得很直,或许是想体现他忠臣的风骨吧。
“太子年轻气盛,犯下如此滔天罪过,实在是不能被原谅。臣恳请陛下,让燕王殿下结果太子宝印,代行太子权利。”
自然是代行了,因为太子之位只能是他的亲外孙的。
皇上的脸上倒是看不出一点波澜,但是内心却已经汹涌澎湃。高仁显一向喜爱盛琰鸿,今日为何说出这般话,皇上很难相信这其中没有猫腻。就算高仁显一心为了朝廷,他那个女儿也不会同意的。
佛珠在皇上手中转动地更加快了,与此同时他也脑中更快速地思索着。突然,皇上笑了,“哈哈哈,国丈这是做什么,快快请起!”
安公公上前扶起了国丈,坐回到他的位置上。
原本剑拔弩张的太和殿似乎突然轻松起来,众人悄悄松了一口气,不过盛琰煦的神色却还是依旧严肃。
方才国丈说的话,表面上是在说太子,其实却和自己脱不掉关系。让自己接管太子宝印,这个高仁显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国丈,朕正有一事想要向你请教,”一时间皇上也看不透高仁显的真实用意,太子的事情拖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不急在这一时,如今的当务之急可是西南的战事,这关系到江山社稷,容不得犹豫。
皇上的鹰眼狡黠地打量着下面每一个人,“褚明在西南战败,呼托里想要将开州收入囊中。”此话一出,高仁显忽地一下站了起来,“什么?!”
震惊之余,高仁显的眼珠迅速地转了转,褚明战败对他们来说未必是一个坏事。
“陛下,可否给臣看一看传回来的战报?”
皇上示意安公公递上,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但是高仁显拿过来却许久。
终于放下战报,高仁显的表情很复杂,精明的三角眼不停转动,似乎有什么话欲言又止。
看破了高仁显,皇上放下佛珠,身子微微超前倾,“国丈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高仁显则看起来很是为难,看看皇上又回头看看盛琰煦,迟迟没开口。
盛琰煦莫名有种不安的感觉,但是又不好发作,只能等着,看高仁显能说出什么来。
“陛下,褚将军一向骁勇善战,怎么会这么愚蠢连呼托里如此低劣的伎俩都瞧不出?依臣所见,这其中怕是有隐情。”高仁显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怀疑过褚明。
“国丈大人,话可不能乱说,如今褚将军领兵在外,您还是慎言为好。”唐顺实在是看不下去,自打高仁显进殿以来,便频频挑起事端,这样下去,怕是不仅解决不了事情,还会无端裹乱。
冯庆见唐顺开口,自然是要站出来力挺恩师的。“唐大人,国丈还没说完,陛下还没开口,您稍安勿躁嘛!”
搬皇上出来的确是个好办法,大殿上瞬间就安静了。
皇上抬了抬下巴,让高仁显继续说。高仁显却瞧了一眼唐顺,“陛下,臣觉得唐大人所言极是,无凭无据臣的确不该妄言生事,若是寒了将军的心就是臣的罪过了。只是…”
又是这招欲言又止,盛琰煦强忍着心中的怒气,他倒要看看这个高仁显能弄出什么花样来。
“国丈但说无妨,”不动声色见皇上已经将众人的反应记在心中,殿下之人,要皆是重臣,他们的反应很有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影响朝政。
高仁显倒好像真的将唐顺的话听了进去,“皇上,恕臣多言,但是还是要提醒您一句,别忘了当年的万谦达。”
此话一出,皇上猛然离开座位,微眯着双眼紧紧盯着高仁显。高仁显毫不畏惧,迎上皇上的目光,“臣所言皆是为了朝廷,忠心日月可鉴,倘若有不敬之处,还望陛下恕臣口快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