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医香无弹窗 第92章驱赶
“谁在外面?!”屋内一道斥责声传来。沐沁雅一惊。
“吱呀”一声,门忽地被打开了。
两人对视着,赵琛起初目露震惊,可接着就笑了起来,带着一丝嘲讽,带着一丝自弃的意味。
“琛儿?外面何人?”是陈皇后的声音。
沐沁雅怔怔地看着赵琛,不知作何反应。
“没有谁,是我多心了。”赵琛淡淡道,可眼神儿却一错不错地紧盯着她。
她自是知道他是何意,可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矛盾。她赶忙猫着步子沿着回廊转到了一旁的小院儿里,在那里等着。
不一会子,赵琛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小院儿里。
他依旧是一身的红衣,烈焰如火,颜容逼人。
“你会不会恨我?”声音平静,幽冷。
沐沁雅一怔,笑道:“怎么会?她是她,你是你。”
“可是她是我母亲。”声音依旧平和无波,仿佛说得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在评判他人。
她眉头微微皱起:“你并不能因为她是你的母亲,她做了错事,你就要一味地纵容,维护。难道被她害了的人就活该倒霉么?!”
赵琛嗤笑一声:“呵!你是在为谁打抱不平?他么?”
她忽然感觉有些无奈,他钻了牛角尖儿,而她却拽不出来。
“这不是我在为谁打抱不平。而是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你母亲做错了事情,你这样为她担过,非但救不了她,反而还会让她变本加厉。”
忽的赵琛疾步走了过去,从身后紧紧地抱住了她。
沐沁雅有些惊慌道:“赵琛你疯了!放开我!”
赵琛将下巴放在了她脑袋上:“别动,没用的!”说着他又紧了紧了她,又补了一句,“叫人也没用!”
沐沁雅气急,心里的火苗子蹭蹭地往上窜着。
“我就只是想抱一抱你,你别想太多!”赵琛眯着眼睛,笑道。
“你敢想太多!”
“我不敢。”赵琛认怂。
这下她是真的无奈了,真后悔今儿个居然没让血杀跟着,否则,揍不死他!
“若有一天,我与赵琰为敌,你——算了,这会子你都向着他了,将来还会想着我才怪!”
“你为何要与他为敌?我能感觉得到,你们两个之所以敌对,不过就是形式相逼。你们是兄弟,你不要忘了!”
“你别看我母后是那仪态尊贵,高高在上的皇后娘娘,可是我知道她这些年过得很苦。是心里苦。
她一生好强,可是她也一生没有活出头。她做了多少错事,我目前还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我很清楚,赵琰若要杀她,我定会护她。”
说着赵琛苦笑一声,“没办法,谁让她生了我呢!这是我欠她的。若是她真的罪孽太深,那我就干脆舍了我这条命替她赎罪。也算是还了她对我这一生的生养之恩。”
沐沁雅越听越心惊:“赵琛!你这是愚孝,愚孝!”
赵琛闻言仰天大笑,心情反倒很是愉悦。
他飞速地把她转了过来,在她唇上啄了一下,在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他食言了,本来说好什么也不做的,结果还是食言了。哎~~食言就食言了罢。
沐沁雅擦着自己的嘴巴,恨恨地瞪着他,美目瞪得溜圆:“赵琛你这个王八蛋,你说话不算话!”
回想起这一幕,她虽气恼,却也替赵琛惋惜。
虽然她没见过他年少时的打马风流,可多多少少也是能想象的到的。
定然是风流恣意,嬉笑怒骂全凭心境。从往昔一个潇洒风流的美少年,到如今一个背负重担,心事重重,顾念重重的郎君,也不过才几年的时间。
“郡主,今儿个不去晋王府了?”
“不去了,哪儿也不去了。小昭你去拿那个针黹簸箩来吧!”
小昭闻言,捂着嘴巴笑着:“郡主如今可是转了性儿了,竟喜欢起这些东西来了。”
沐沁雅淡淡一笑,喜欢倒是谈不上。只不过是就是想绣个平安福给他,图个心安。
他刚带军出发,辽东就反了。据说他们渡过池河的时候,河面都冰封了。
进了腊月都已经下了好几场雪。
这天儿也是一天冷过一天。盛京都冷成这样,更何况辽东。
“郡主?郡主?”看着沐沁雅又在那里发起了呆,小昭有些无奈,自打宁王殿下离了京后,郡主就时常这个样子,一个人在那儿坐着,发会儿呆,走会儿神。
最后小昭干脆摇了摇她的胳膊,才将她换回神儿来:“怎么了?”
“李嬷嬷来说,霓裳坊做的衣裳已经送到府里了,老太君让您过去试试呢!说是再过两天儿就要过年了,到时候得穿新衣裳,也图个吉利喜庆!”
阿狸能吃,养的很胖,老太君喜欢的不行,前些日子她就让人将那白团子给送了过去,想着有它陪她老人家些日子也好。
一进福禄斋,阿狸就从老太君怀里跳了下来,跑到了她跟前儿,不断用脑袋蹭着她的腿脚,很是腻歪。
老太君见自己怀里成了空,对着地上的阿狸笑骂道:“我养了它这些日子,也没瞧见这东西对我亲,可见就是个喂不熟的小白眼狼儿!”
“满满过来,快试试这些衣裳,看看有没有不合身的,我留了绣娘在这里,改个现成的!”老太君对她招了招手,看着绣娘托盘里的衣裳笑道,心情很是开怀。
“老太君,出大事儿了!”谢氏慌慌张张地从院儿里跑了进来,看得她惊诧在一旁。
谢氏虽然性格泼辣些,但到底也是大家主母,沐沁雅从没有见她这么失态过。可见出的事情的确是不小,否则她不会如此。
果不其然,,老太君见她如此当即沉下了脸色来:“当着个小辈儿的面,怎地如此失态!”
谢氏看到堂中坐着的沐沁雅后,面皮一红,她可没想到她这个外甥女这会子会在。
“满满,你带着绣娘,回你院儿里试衣裳去吧。”
沐沁雅走后,“说罢!”老太君长叹一声,该来的都会来,躲不过去的。
“江北和西陵反了,昨个儿夜里圣上就宣了一众大臣,结果到现在这会子侯爷都还没回来!”
老太君拄着藤杖走到堂中,看着屋外阴沉的天气,道了声:“等吧!等着湛儿回来。哎~~今年这个年过得不安生啊!”
“对了,蒋家的那个老三不是被圣上派驻到西陵了么?还有那个去江北的蓝家郎君,如何了?”
谢氏闻言,脸色有些难看:“听说江北和西陵谋反前,那两人都被当众祭了军旗!”
“什么?!这帮子天杀的,可恶至极!”老太君的藤杖在拄在地上,一声闷响。
沐沁雅出了庆和苑,就一路心事重重地回了福乐斋。
这个年过得委实不太安生。
不过一两日,盛京城里就炸了锅。
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惊惶一片。
“辽东这两日可有战报传来?!”
“回圣上的话,辽东已是三日没有消息了。不过,圣上不必太过忧虑,有宁王殿下在辽东,想来无什么大碍。”
“你懂什么?!江北离京最近,他现在在辽东抽不出身来,如何救京师?”
江北地界与京师之间就只有一座屏障,到时候若江北军翻过了山头,想要拿下京师可真的就是一马平川了。
“圣上,京门卫刚刚传来的消息,这几日京中流民大增,京里的几台主街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云湛说完,就见元武帝眉间上的褶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写成了一个川字。
“云侯,你说该当如何?!”丹陛上的元武帝身子前倾,隐含威压的逼问道。
“适逢国难,万民争相入京,既是想对圣上寻求庇护,亦是深信盛京乃天子之都能给他们一席安身之地。故,万万不可驱逐。”
云湛话音一落,陈寅冷笑一声:“回圣上,云侯此举,可谓是杀鸡取卵之举。京里涌入的几万流民若不赶出京去,难道还要京中拿出粮食来养么?这么些人,一旦安抚不好,没等到江北军来时,京中自己就先乱了起来!云侯还是不要妇人之仁为好,以免因小失大!”
元武帝也暗暗点头,流民涌入盛京,对朝廷来说的确棘手。若是驱除,恐引发民怨;可若是不驱除,开仓赈灾,也只是为朝廷多添累赘。到时候不用等到江北威逼京师,他们只要将盛京围起来,困也能把盛京给困死。
元武帝赵擎,其实是想驱赶的,可是这等不爱护子民的名声他可不想担:“镇国公说得也有道理。这流民留也不是,不留也不是,众卿以为该如何是好?”
“蓝卿家,你觉得朕该当如何?”
“这——这臣——无能,不能替圣上分忧。”蓝天扑跪在地,一头触地,长跪不起。
元武帝心下微恼,这些人平日养着他们懂得时候,各个嘴里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好似真的愿意为你肝脑涂地,赴汤蹈火似的。
可一到事儿上了,各个就成了缩头乌龟,恨不得缩没了,让你再也看不着他。
经过元武帝这么一问,整个大殿上不一会儿就呼啦啦地跪了一地。
陈寅看着周围一个个跪下去的身影儿,心里一阵子后悔。也怪刚才自己嘴快。这皇帝的心思谁不明白?
他想驱逐难民,可又怕有沾圣誉。所以想在朝廷里找出个替罪羔羊来。
自己刚刚只顾着顺从圣心,居然忘了这一茬儿!
替圣上驱逐流民,就算得了圣心,那以后也是不得重用的,毕竟做官的失了民心,就连圣上也不会冒着大不韪去重用一个曾经驱逐过百姓的官员。
这事儿他不能出头!
听着丹陛上赵擎的声音,镇国公心里一沉,来了:“镇国公依你之见,你觉得该当如何?”
“臣想着刚刚云侯所说也对,若是驱逐了流民,有损圣上天威,于君恩不利呀!为此,臣觉得,不如就开设粥棚,赈灾吧!镇国公府愿意为圣上分忧,捐粮五千石。”
“臣也愿为圣上分忧,捐粮三千石!”
“臣愿捐粮食三千石!”
“臣愿捐粮食两千石!”
…………
听着下面群臣的附和之声,元武帝的嘴角抽了又抽。
“回禀圣上,臣有梳策。”一道清冷激越之声传彻在大殿之上,一下子将群臣的附和之声给奇异地压了下去。大殿上一时静默无声。
人人都看向说话之人,就连元武帝的眼睛也是一亮:“云暄是吧?好,好啊!果真是年少英杰,快说说你有何良策。”
云暄出列,身姿肃立于大殿之上。
“回禀圣上,既然流民不可驱,那为何不为己用?眼下京中剩下的守军不过三万,连守卫京师都尚有不足。
那些涌入街上的流民,臣私底下曾去查过,多为青壮年。这些人原来也多为农夫,脚夫,甚至还有些山里的猎户,若是训练他们为京中的守军,可事半功倍。
既然刚才各位大人都愿意慷慨解囊,那这些流民的粮食也解决了。”
元武帝听得频频点头,他到没想到用流民来守京师,就眼前来说,这的确是个好法子。
“云少卿,敢问除了军粮,那军衣呢!这大冬日里,可不是只要吃饱了饭就能上战场了。”陈寅可不想自己带头捐了粮食却为他人做了那嫁衣裳。
云暄一笑,声音舒朗,含着股子平稳随和,没有一点儿朝堂上据理力争的极力争辩之态,反倒是像在自家庭中自己闲谈散步是时的闲谈。
“镇国公多虑了。流民变成了京中的守卫之师,连公侯之家,文武百官都纷纷捐粮赴国难,伤过云集打的盛京怎会捐不出几万件冬衣?面对江北之敌,整个盛京唯有上下一心,才可共渡难关!”
“说得好!唯有上下一心,才可渡过难关!朕要的就是你们的上下一心!”
“臣等定将上下一心,竭尽全力,共克时艰!”云湛出列,对着丹陛上的元武帝道。
一时大殿之上,附和之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