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清无弹窗 第212章 【各方势力】
第212章 【各方势力】光绪比李鸿章慢了一天也就是9月17日中午才知道平壤城被兴华军占领,日军丢下一万七千人狼狈而逃。 、b . \应召而来的翁同龢还没有走近,光绪就愤怒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这北洋军到底是在干什么?人家只用了四千人就灭掉了东洋鬼子一万七千人,将他们赶得逃回汉城。我们的军队倒好,先是在成欢被赶得逃回平壤。一万多人守平壤,一天的时间就被丢了。跑得倒是快,以前命令他们进军的时候,一天走三十里还说是疾进,说费了多少功夫。现在一天跑一百多里,他们倒不说什么了。朕真是被他们这群丘八气死了。”
翁同龢说道:“皇上息怒。这事还得仔细斟酌。日军、兴华军、我大清的军队战力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光绪看着翁同龢,问道:“翁师傅,今天你怎么……。难道他们兴华军真的长了三头六臂,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一个兴华军能以一当十打败日军,那不是以一当百对我大清军队?难道我大清的军队真的这么糟糕?”
翁同龢为难地说道:“老臣不知。但据成欢之战递回来的军报和《风雨报》上所刊登的,说明我大清的部分军队还是有战力的。与日军也算是平局,死伤人数相差不大。”
光绪马上接过话说道:“不就是吗?说明朕的军队之所以打败仗,只是因为那些尸位素餐的将军太无能,太贪生怕死。朕现在决定,先花十天时间整顿军队,将那些平庸的、怕死的将军全部出掉,然后谕令在辽东各军立即返回平壤,然后直趋汉城。”
翁同龢连忙阻止道:“皇上,人.家兴华军是敌是友都不知道,如果兴华军突然打击我们的部队怎么办?也许他们就是那个想两边得利的渔翁。”
光绪笑了:“哈哈,翁师傅,你多虑了。.他们几千兴华军就是真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当渔翁。翁师傅总不会把他们兴华军想象和我们大清国一样大吧?他们就是跟倭国也相差太大了。他们万里迢迢过来,一是为了我们大清国给他们一个名声,摘除头上那个顶‘莠民’的帽子,二是想从朕这里捞点赏赐。如果我们大清军队接管平壤,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光绪说的话虽然似是而非,但.他能说出这番话来说明他还是动了一番脑子的,这让翁同龢很是欣慰,就是不知道他的话是他自己想的还是谁告诉他的。翁同龢问道:“皇上,反攻朝鲜事关重大,如果我们将部队全部调往朝鲜,辽东怎么办?奉天又何人来守?又以谁为将?”
光绪不以为然地说道:“难道我堂堂大清没有统兵.之将?只要朝鲜在我手,辽东、奉天等地固若磐石。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从蒙古、甘陕等地调兵前往。”
听到光绪随口调兵遣将,翁同龢连忙说道:“是不是.请恭亲王来议一议?”
光绪脸色有点难看,心里道:如果恭亲王不反对,.朕还跟你谈?
光绪已经跟不.久前才恢复军机大臣职位的奕※#18211;谈过了,上面有关兴华军的说法就是这个恭亲王告诉他的。而且恭亲王反对光绪刚才所说的命令清军重新进入朝鲜反攻汉城。恭亲王奕※#18211;的意思就是让兴华军和日本人在朝鲜拼杀,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等清军训练整顿好的时候再出兵。这让光绪很不高兴,觉得恭亲王和那些前线的将领一样没有胆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他才找翁同龢商量,不想翁同龢在这事上也不跟自己的思路走。
翁同龢见光绪不高兴,只好劝道:“皇上,朝鲜的事不在乎十天半月。现在兴华军和日本人已经交上了手,战事不会短时间平息。我们可以先派人跟兴华军联系,就算他们真的只需要去掉‘莠民’的帽子,只是要赏赐,我们可以答应他们。最主要的是我们先练兵,要养一支完全听皇上话的军队。”
最后这句话让光绪一下活动开了,通过平壤之役,光绪真正明白了兵贵在精不在多,如果自己手里有一万兴华军这种部队,何必去仰仗李鸿章?我是堂堂的皇帝,要在辽东练一万部队不难吧?不是说兴华军成军的时间不只有二年吗?朕就等二年又何妨?
他兴奋地说道:“翁师傅说的对,这事还得从长计议。”过了一会,他还是忍不住说道,“翁师傅,你能不能给朕推荐一个人,此人有本事又听朕的,还熟悉朝鲜的事务?”
翁同龢抬头看了光绪一眼,光绪此时正处在兴奋和憧憬中,全没有注意翁同龢的目光。翁同龢只好提醒道:“皇上,现在还不到时候。……,太后知道吗?”
光绪身子一下掉进了冰窟里,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翁同龢小声道:“只有先忍着,只要我们不输掉这场战争,就能恭请太后荣养,将来皇上就可以大展鸿图。”
光绪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明白。”
翁同龢问道:“对于平壤的兴华军,皇上怎么对待?”
光绪说道:“既然我们现在不急于进驻平壤,就装着不知道吧。”
翁同龢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毕竟是化外遗民,我大清的脸面不能丢在他们身上。”
这时一个太监进来通报道:“皇上,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李中堂求见。”
光绪一愣,连忙说道:“宣李中堂觐见。”
“喳!”
……
慈禧看着李莲英进来,问道:“他到皇上那里去了吧?”
“回太后,李中堂从这里出去后就到了皇上那里。”李莲英恭顺地回答。
慈禧冷笑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个李大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哀家能不知道兴华军才是我大清的心腹之患吗?”
李莲英大惊,心里道:“兴华军不是帮了大清一个天大的忙吗?刚才你们为兴华军的事谈笑风生的,怎么一下就成了心腹大患?”
慈禧又说道:“但愿这位李大人不要昏头,如果我大清的脸面ka那些莠民来维持,那哀家宁愿割让朝鲜给倭国。”
……
9月17日历史上本该发生的大东沟海战并没有发生。虽然日本舰队像历史上一样于二日前从牙山附近出发前往,顺着朝鲜海岸附近前往黄海北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但令他们失望的搜索了二天都没有遇到,仅仅看到过一次西方列强的观战舰队。
北洋水师按照李鸿章的命令只在威海卫到旅顺港之间巡逻,晚上都是停泊在军港里。
9月18日黄海依然平静。在北京的李鸿章继续奔波于太后、光绪以及其他军机大臣之间。他基本说动了太后、光绪不会按照清流们的奏章来处置李鸿章和北洋军。同时,李鸿章也对朝廷将斩杀叶志超的旨意保持了沉默。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了默契。
呆在朴家湾的薛兴华很是奇怪,心里想:“丰岛海战没有了,难道大东沟海战也没有了?我穿越过来的蝴蝶效应也太猛烈了吧。”
如果不是中午有情报人员赶来说是今天凌晨在外海的渔船上亲眼看见了完整的日本舰队从他前面不远的地方向南而去,薛兴华还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这场两辈子都纠结在心里的海战。
从情报人员收集的情报看,日本联合舰队竟然有十七艘军舰之多,比历史上薛兴华所记得的日本联合舰队多出五艘。这不但让薛兴华大吃一惊,也让主管情报的王岳亭也大吃一惊更有一种自责:怎么凭空冒出五艘军舰?
拿着情报人员在渔船上临时匆匆描绘图纸和简单概述,王岳亭、海军参谋王杰民对照以前的情报资料,发现日本舰队多出的五艘都是最近才出现的。
紧急召集各舰的舰长、大副、参谋等人员分析,情况很快就明了了一个大概:几个雇佣的智利军官很确定地说这五艘中有一艘就是智利的“平度号”巡洋舰,还有二艘很可能来自南美的巴西,但因为图纸画的太简单,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
舰队司令林启龙笑道:“如果情报人员配备一架照相机就好了。”
海南号舰长霍斯特说道:“那要配多少照相机?有这些照相机还不如多买一艘大军舰。”
王岳亭说道:“有些渔船上有,但要碰到他们能够使用,只能ka各自的运气。”
薛兴华此时却在后悔中,因为当时曹廉正提出智利平度号巡洋舰因为使用年代太久建议不予购买,自己也就同意了。如果知道这艘军舰被日本人买走了,还不如当时花点钱自己买下来,就是放在家里不用也好啊。
看到日本人一下子增加了五艘军舰,薛兴华知道北洋水师赢得海战的机会又小了许多。
从另一个方面看,日本人如此不惜血本大肆扩充军舰,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北洋水师战斗力提高,凭历史上那支联合舰队不足以打败敌人。
薛兴华暗暗苦笑:“这就是蝴蝶效应吧?只是当日本人知道还有一支兴华军舰队后,他们会有什么表示?”
从小日本增加军舰数量、舰队不断在黄海寻找北洋水师的行动看,小日本并没有因为在平壤吃了亏而熄灭贪心之火,他们继续按照他们的军事计划在进行这次战争。
下午,一名通信兵满身灰尘地跑进了朴家湾基地。彭二叔听了那人的话之后马上走进议事厅,对看着海图的薛兴华道:“少爷,直隶衙门派官员过来了。同来的还有一批外国记者。马团长问你见不见?”
“那些人现在在哪里?”薛兴华转身问道。
“都阻在西城门外,还没有让他们进城。”
“那个官员是谁?”
“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
“他?”
彭二叔没有回答。
薛兴华吩咐道:“告诉马团长,所有记者不许进城,兴华军暂不接受任何采访。马团长代替我接待一下张佩纶,就说我已经到高原镇去了,这二天不能回来。另外,让马奎提醒姓张的,就说日本联合舰队现在正在寻找北洋水师主力决战,日本舰队新增了五条军舰。”
彭二叔刚准备走,薛兴华又说道:“只要不对我兴华军有实质性损害,如果他提出什么要求,可以答应他。但必须申明只是暂时答应,最终结果还得等我从外地回来后再定。同时,让马奎主动提出双方建立一条联络通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情报交流。”
第二天(9月19日)中午,马奎派人到朴家湾告诉薛兴华说张佩纶已经离开,对方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兴华军暂时不要在报纸上详细披lu兴华军歼灭日军一万七千人并从日军包围中夺取平壤的过程,以免造成群情汹涌。北洋军现在承受不了过大的舆论压力,国内局势混乱只会让日本人得利。
此外,张佩纶告诉马奎说:李鸿章正在北京,他将在慈禧太后、光绪和其他大臣面前为海外华人争名份,为兴华军争取应该有的赏赐。
对于宣传的事,马奎答复为如果清军在往后的战斗中能坚决抵抗日军,兴华军可以不向外界宣传歼灭一万七千日军和夺取平壤的事。对于李鸿章在京为海外华人争名份为兴华军争赏赐的活动表示感谢。
张佩纶得到马奎这种模糊答复不是很满意,但也没有过于坚持。而当马奎提议建立兴华军和北洋军的联络通道时,张佩纶却没有立即答应,但也没有否决,只说等回去向李鸿章汇报之后再定。
薛兴华对李鸿章知道自己是《风雨报》的后台没有什么惊讶,他认可了马奎的答复。
张佩纶离开后不久,马奎又派人送信说一个叫柏卓安的英国来前来求见薛兴华。
薛兴华听了之后,对身边的人笑道:“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这个英国佬来干什么?张思卿,你有这个人的资料没有?”
情报参谋张思卿从旁边房间里走过来,说道:“柏卓安是朝鲜税务司总办,主管整个朝鲜进出口税务的。”
“哦,这家伙是代表英国,朝鲜还是日本的?你说我要不要见他?”薛兴华问道。
“不知道。”张思卿摇了摇头。
薛兴华心里很是哀叹自己手下战略层面的人才太缺少,只有那个办报纸的廖卫先还有点这方面的才能,可是报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暂时离不开他。
他想了想,对门外待命的通信员道:“你回去告诉马团长,我晚上过去见那个英国佬。叫马团长留住他,不要让他到处乱走乱看。”
晚上,薛兴华在海军司令部这里吃完了晚饭,然后骑马前往平壤。到达马奎指挥部的时候,那个柏卓安刚刚皱着眉头啃完馒头。
他见了年轻的薛兴华后并没有一般人所表现出的惊讶,很自然地与薛兴华握了手,用生硬的英语说道:“师长阁下,本人受命而来,希望跟阁下进行坦诚友好的交谈。听说阁下的英语很好,我们能不能私下商讨。”
薛兴华用英语回答道:“可以。只是希望阁下真的够坦诚。”
柏卓安说道:“这个是肯定的。本人这次来有三项使命:第一,我大英帝国政府想了解贵军在朝鲜的战略意图,想了解贵军与我大英帝国有无利益冲突。第二,本人想从阁下这里证实我们‘伦敦号’货轮不是由贵军劫持。第三,本人临时充当贵军和日本国政府的调停人,向阁下转达日本政府的意见。请问阁下对本人这三个使命有问题要问没有?”
说着,他拿出了一份英国驻大清国公使欧格讷签署的授权书。
薛兴华接过授权书扫了一眼,然后说道:“对于阁下的第一个使命,本人想问的是贵国在远东的利益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在大清的属国领土上维护大清和朝鲜的利益,抵抗小日本的侵略,怎么可能妨碍贵国的利益?”
柏卓安说道:“我们大英帝国的利益就是保持远东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朝鲜作为一个国家,应该有它的国家主权。我们默认朝鲜为大清的属国,但不意味着我们不赞成朝鲜独立。”
“朝鲜的独立与否,是由大清和朝鲜自己来决定的。不是小日本,也不是英国来决定的。而且大清和朝鲜的关系是历史长期形成的,各国有各国的特色,就如你们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中国人喝茶一样,无须遵照你们心目中的标准来。而且,现在你和我来谈朝鲜的前途与归宿问题,实在是有点滑稽,我还不够资格。”
“可是,贵军的出现,极大地妨碍了朝鲜的独立。”
“不对!是小日本的侵略打破了和平。本来你担心的问题很容易解决,那就是朝鲜作为一个属国迟早会归入中国,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存在。”
“不!文明国家是不容许一个主权国家吞并另一个主权国家的。”
【祝各位书友新年愉快,万事如意。推荐老谢的新书《从政》书号1438004。感谢各位的订阅,感谢各位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