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锋无弹窗 正文 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统
实用不了太久了。/ 。В 、 \/楚钟南的话并没有多么的鲜明,也没有多么的突出。此时的卫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北方,又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支持,这就跟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最后的局面差不太多,事实上,他所面对的局面还要好过隋文帝杨竖以及宋太祖赵匡胤。至少,这两位开国皇帝除了强大的实力和优秀的将领,却根本拿不出像他这样的政策。而且,这两位历史上极为有名的皇帝所要面对的南方还是比较统一的,不像楚钟南这个时候一样,南方处处都是割据势力,而且还相互敌对。
当然,越是到了最后的时候,就越要小心。南方与北方有着先天差异,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那里依然一片乱局,但谁能知道会不会生什么麻烦事?曹操大军八十三万,止步于赤壁,终魏之一朝,不能南窥;前秦符坚七十万大军,投鞭断流,最终也还是败在了~水,被谢家兄弟区区数万晋军杀得狼狈而逃,偌大的前秦帝国瞬间土崩瓦解。本来还有希望提前结束的南北朝又再次混乱起来。
历史就像是一片镜子,照映着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而一不小心,这个镜子就会突然变身为巨大的车轮,瞬间将一切碾碎!
楚钟南是一个很小心的人。
当然,这也由不不小心。因为,他自己组织的参谋部,又赋予了这个部门相当大的权力,自然不能不表示表示。而总参谋长洪承畴却是一个比他更加小心的人物。原因非常之简单,这位原本应该成为大清王朝七省经略,为爱新觉罗氏鼎定中原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又被康熙写进了《2臣传》,遗臭万年的洪上将已经爱上了自己如今的位子且,相比起楚钟南,他更加不希望大明王朝翻过身来。……毕竟,他还是一个“叛徒”!
于是,在洪承畴所主理的:参谋部,以及楚钟南和一干卫高级将领的商议下,卫确定了对南方先枝后干的蚕食政策。
……
祟祯二十年,卫新组建的海军部部长李惟鸾率海军主力,南下台湾。刚刚将西班牙人从台湾赶走没两年的荷兰人面对如此压力不得不极为懊丧的让出了自己的地盘儿。……当时正在台湾的爪哇舰队副指押官韦茨拉尔还仗着跟楚钟南的熟悉意图找李惟鸾抗议,结果他的座舰刚一接近就被李惟鸾一顿炮击,只好缩回了头去。而卫海军的强势南下,还有台湾的收复,自然也惊动了福建的土霸王郑芝龙。郑芝龙此时拥船近万艘,但真正能够进行海上作战的大船实在是不多而且火力也多有不足。对上只有几艘战船的西方殖民舰队倒也无所谓,可对上李惟鸾所率的卫海军,他就没有什么底气了。而且李惟鸾身后还有北方更加强大的6军军团,所以,在经过几番劝降,以及李惟鸾答应了他的几个条件之后芝龙就像原本历史上面对清廷一样,选择了投降。而这一次,原本应该反对他投降的郑森郑大木,也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国姓爷郑成功,也没有表任何不同意见。
而就在李惟鸾逼降郑芝龙的同时,陕西方面第四军团在军团长祖大寿的带领下,也开始了对的进攻。张献忠自然是竭力抵抗。但是献忠本人的能力比起李自成还要不如。虽然占据了险地,但依然无法抵挡卫倚仗新式武器所动的强大攻势。仅仅一个月祖大寿便攻入了成都平原,并且依照楚钟南的计划张献忠进行了劝降。可惜,张献忠并不信任楚钟南,哪怕楚钟南此时的口碑确实不错,但当了一段时间皇帝的大西王却不愿意寄人篱下。只是,不投降,又打不过,虽然还有成都等城池可守,可李自成连西安都不敢守,他张献忠就能顶住了?但是,出人意料的,虽然受到了部将的劝说,张献忠却并没有像李自成一样选择率军逃窜,而是起兵迎战。
祟祯二十年三月。大西军与卫战于绵阳。战役一开始。面对卫火炮地地毯式轰炸。张忠部将刘进忠心胆俱寒。率部反叛。祖大寿命大将王廷臣按刘进忠指点。趁大西军混乱之际突入。力战之后。生擒大西国皇帝、“八大王”张献忠。之后。大西军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人率部溃退。途中。众人接到祖大寿代替张献忠所传书信。信中。张献忠指示以孙可望为大西军新地主帅。李定国副之。并且希望孙李等人能将自己地妻女子嗣送至卫中。孙可望等人经过商议之后。按照书信所指。将张献忠家人送归。之后。众人放弃成都。率军南下。途经重庆之时。击溃了听命于南京地明将曾英。进入贵州。而祖大寿跟随大西军。顺手控制了重庆。使得卫地势力在西部也跨过了长江。
……
东西同时出击。先招降郑芝龙。再击破张献忠。卫地强大在一年后再震动了不少人。而这种震动。当其冲地就是南京。
祟祯被送到南京已经有一年了。不过。在这一年间。在南京被尊为太上皇地他并没有按照多人预想地那样插手南京政事。这位经历颇为丰富地原末代皇帝只是躲在皇宫里面。跟自己地儿子商讨一些事情。端地是一副父慈子孝。上阵父子兵地架势。可是。就像楚钟南所说地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本地历史上。祟祯在死前曾经留下一句话:大臣皆可杀!可见他对那些大臣地信任度有多么地抵。
而现在。楚钟南攻势猛烈。一东一西。都已经跨过了长江。南明小朝廷所倚仗地长江天险根本就成了一个笑话。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地儿子。那位隆武皇帝朱慈却又告诉他些大臣正在为皇后地人选而争吵不休。
天可怜见。此时此刻。居然还有人去关心什么皇后?
祟祯终于再也抑制不住了。大怒的他在第二天跟朱慈一起出现在了群臣的面前,并且极为刻薄的臭骂了几名重臣一顿,顺便,还撤
镇守太监卢九德,将南京兵权收回了自己的手里。
然而,祟祯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居然会起到反作用。他原本只是想着刺激一下这些不能信任的大臣,希望这些家伙能稍稍正干一点儿细地去做些事情,保住江南这片大明国土,不要让自己在楚钟南那个可恶的家伙面前再丢了面子。可是,事实却是,他的出面不仅刺激到了那些掌权的家伙,连一帮被冷落的大臣也刺激到了。那些原本受到马士英等人打压的大臣们将他的这一次出手当作了樂祯皇帝将再次出面掌控朝政的预演。于是着一帮闲散官员弄出来的《奏请太上皇训政疏》的出现,南京朝局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祟祯欲哭无泪,想平定这次朝乱又怕自己插手太多引起更高的反弹,可不插手的话,朝乱却一时难以平息……进退两难之际,可怜的大明太上皇决定行“摊丁入亩以及火耗归公”的政策。
不得不说,樂祯在北京呆过的那段时间让他自己受到了不小的教育。虽然楚钟南并没有给他什么太多的自由,可是,至少,他也知道了自己耗费十数年苦功却依然不能使得天下太平的原由。所以,这一回他才会想着学习楚钟南行几个新的政策,缓解民间矛盾。而且解除了镇守太监卢九德的职务之后,樂祯也现了军饷的不好整……可怜的太上皇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卢九德和马士英等人给他的回马枪只知道卢九德其实已经欠了南京守军的军饷很长时间,除此之外他各军也都是没多少饷银,甚至有的军队之中已经好几年没有饷银了。
祟祯是一个自视很高的皇帝。他觉得如果自己再来一次,绝不会比楚钟南差。可是,这钱怎么弄?江南的那些高门大族不舍得拿出钱来招呼他这个太上皇,国库里面又一直空虚的很,而内库……抱歉,那玩意儿不仅空了,而且还远在北京。相信以楚钟南的脾气,就算他信过去讨要,顶多也就能讨到个十文八文的,说不定还得打欠条!
无可奈何,只有下政策!
可是,摊丁入亩、耗归公这两样,都是学的楚钟南的招数。虽然祟祯对这种学习有的是说辞,而且他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史可法等人的大力支持,可是却获得了江南几乎绝大多数的士绅以及地方官的反对。最可恨的,是有些文人士子竟然写文章讥讽,说什么“太上皇已入卫乎”,就差摆明了骂他是“叛徒”了!
天可怜见,皇帝背叛自己国家?!
于是,面对各的强大阻力,樂祯最终没能做成一件事,极度失望兼自暴自弃的他甚至连到手的南京兵权又扔了回去。不过还好,念在亲家的情份,楚钟南让自己的儿媳妇长平公主,还有留在北京的周皇后,以及樂祯的嫂子张皇后写了几封信去安慰他,总算没生什么上吊之类的事件。不过,即便如此,祟祯的回信里面依旧是一大堆哀怨、愤怒,还有牢骚,读过信的人,都能感到其中所蕴含的那股深深的绝望!
是的,绝望!
祟祯对大明的前途不再抱任何望。而在他的影响下,那位隆武皇帝也不怎么再关心朝政。于是,南京几乎成了马士英等人的天下。可是,马士英这些人也是聪明人,难道他们看不出南京的危局?
当然看得出来。可是,皇帝没有办法,他们这些依靠那些当地势力地支持才能坐稳位子的大臣又能有什么办法去改变这个局势?
没有法。
那自然就只有等死!
于是,南京的小朝廷颓:了。
……
祟祯二十一年五月,卫孔有德部南下,刘良佐、高杰这被南明倚为江北长城的两大军镇投降,黄得功率军北上与孔有德交战,战败!同年六月,卫第一集团军渡过长江,攻克九江城,左梦庚战败请降。六月二十一日,李惟鸾率海军进入长江水道,与沃尔姆斯与孔有德合军包围南京。
南京城内,兵部尚书史可法主张死战,但面对卫的强大压力,最终,南明小朝廷选择了投降。当然,投降人中并不抱括樂祯和朱慈,这父子两人当时正躲在宫里喝小酒,南京城投降之后,由李惟鸾派大舰送他们北归。整个南京,惟有史可法一人于卫进城的那一刻自于朱元璋陵墓之前。
祟祯二十一年七月中旬,沃尔姆斯进军江西。部将耿仲明率部与李自成交战,大顺军溃败,李自成逃至九宫山,再无讯息。据闻其人是在意图抢掠食物之时,死于当地百姓之手。
八月,祖大寿兵分两路,进军湖南、贵州。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军残部战败,逃往云南,投靠国公沐天波。
九月,沃尔姆斯兵至广州,李惟鸾海军收服海南、广西。
祟祯二十一年十二月,沃尔姆斯与祖大寿两面夹击,进入云南。黔国公沐天波不敌,携桂王朱由榔逃往缅甸。当时时,缅甸正生权利之争,沐天波等人寄人篱下,生存艰难。不久之后,祖大寿再次率兵南下,逼迫缅王将沐天波等人交出。沐天波本拟自尽,却不料祖大寿拿出了来自北京的一封信,读完信后,沐天波放弃抵抗,携桂王前往北京“觐见”樂祯,同行的还有孙可望、李定国等人。
祟祯二十二年夏,卫第二集团军六万骑兵突然进入外喀尔喀,多尔衮连战连败,最终战死沙场。其弟多铎失踪!之后,第二集团军回身横扫西蒙古与外喀尔喀三部。
至祟祯二十二年底,华夏一统。
祟祯二十三年春节,楚钟南下令废除樂祯年号,改用华夏纪年,以秦朝一统六国之时为华夏元年,樂祯二十三年为华夏18711年。同日,废六部,设国务院,制订宪法,进行行政与法制改革。
四年后,华夏1875年,楚钟南登基为帝。